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病毒滴度测定的新兴及改良方法进展
杜丽萍, 徐明明, 官艳东, 周沙沙, 张杰
2024, 14 (3): 377-387.
摘要142)   HTML7)    PDF (608KB)(910)   

病毒滴度测定是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和生产、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外源病毒检测等领域,以确保病毒类生物制剂的活性和有效性,以及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因此,建立快速、简单且准确的病毒滴定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总结了检测病毒滴度的传统方法、新兴以及改良方法的特点、原理及具体应用,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新兴方法,如微滴式数字PCR、病毒定量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ISH-PNA测定、激光力细胞学等改进了传统方法耗时耗力、重复性差、准确性低、结果主观性大的缺点,达到了快速、灵敏、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高、结果更加稳健且客观的优点,但部分新方法仪器昂贵或者未广泛使用,需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病毒滴定方法。

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进展
赵尉吏, 吕娜, 李会强, 何亚辉, 李露露, 梁明丽, 李岩异
2024, 14 (5): 776-784.
摘要86)   HTML2)    PDF (613KB)(825)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 是含有某种病毒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的空心颗粒形态, 结构上类似完整病毒,具有与完整病毒相似的免疫原性并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由于不含有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因此适合用于开发更安全、成本更低的候选疫苗。系统阐述了VLPs的分类、表征、优势及表达系统,回顾了VLPs疫苗的发展历程,并汇总了已上市的疫苗品种。同时,介绍了部分在研的预防性或治疗性VLPs疫苗,并探讨了新的开发策略,进一步拓宽了VLPs疫苗的研发领域,为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亚精胺缓解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鸿博, 陈朱玥, 吕新星
2024, 14 (3): 388-398.
摘要166)   HTML13)    PDF (2003KB)(618)   

衰老是机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变化,表现为生物体形态结构的改变和生理功能的衰退,同时伴随着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亚精胺作为天然的多胺类物质,在抑制机体衰老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亚精胺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干预脂肪代谢和调节细胞周期等方式,清除衰老细胞,维持组织微环境稳定,抑制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系统地阐述了亚精胺的体内和体外的合成过程,缓解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以及在减缓机体衰老生理过程和多种衰老相关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衰老相关疾病的转归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植物绿原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夏琳, 徐向丽, 王雪云, 杨军, 武明珠, 宋卫武
2024, 14 (6): 973-979.
摘要63)   HTML4)    PDF (944KB)(604)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CG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其主要来源于咖啡、茶叶、水果和蔬菜等。绿原酸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虫害、抗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绿原酸经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合成,但是其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总结分析了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限速酶及转录因子、影响其含量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及应用前景,旨在为今后植物中绿原酸的合成调控提供理论支持及靶标基因。

贝莱斯芽孢杆菌联合含钙土壤调理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
王博文, 王金星, 邱成尧, 秦庆宪, 王菊香, 姚博, 李红艳, 谭官鑫, 杨应伟, 姬广海
2024, 14 (5): 839-847.
摘要75)   HTML1)    PDF (2139KB)(568)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青枯病对烟草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止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前期研究中发现可溶性钙肥和生防菌均能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的生长。在田间种植烟草时,通过单施或组合施用不同的含钙土壤调理剂和生防菌,筛选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最佳组合;采集不同处理的烟草根际土,运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处理下烟草根际土壤中青枯菌数量的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田间试验表明,土壤调理剂和生防菌的施用均能有效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但3种含钙调理剂中只有硝酸铵钙能更好地与生防菌GT11复合。该组合处理能降低土壤中青枯病菌的数量,改善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显著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田间防效达60%。研究证实硝酸铵钙与贝莱斯芽孢杆菌GT11的联合施用能够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为烟草生产中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植物毛状根研究及应用
邹凯
2024, 14 (3): 341-348.
摘要285)   HTML18)    PDF (557KB)(513)   

发根农杆菌侵染植物诱导产生分枝呈毛状、生长迅速的不定根,通常称为毛状根。毛状根具有生长快、遗传性稳定、不需要外源激素也能自主生长、能够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等特点,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以实现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的目的。简要阐述了发根农杆菌诱导植物形成毛状根的机理,着重介绍了毛状根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因素以及近5年毛状根在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环境修复和植株再生方面的应用,并对毛状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旨在为毛状根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生长素信号途径参与南瓜白粉菌胁迫的响应研究
张慧, 刘愽愽, 李凤梅, 崔健
2024, 14 (3): 433-441.
摘要80)   HTML3)    PDF (2537KB)(458)   

生长素(auxin, IAA)信号途径在植物生长、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白粉病是南瓜普遍发生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探究IAA信号途径响应白粉病胁迫的分子机制,对白粉菌处理的南瓜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IAA信号途径中,有25个差异表达基因,53个基因发生了差异甲基化,其中16个生长素上调小RNA (SAUR)基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白粉病胁迫响应。SAUR50(CmoCh19G007170)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降低,且甲基化区域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在白粉病胁迫下SAUR5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在IAA诱导下显著下调,因此该基因可能通过DNA甲基化调节其表达水平,并且通过IAA信号途径参与南瓜白粉病胁迫的调控。研究结果为IAA信号途径响应白粉病胁迫途径与抗白粉病南瓜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缺陷构建拟轮枝镰孢菌的高效基因敲除方法
席凯飞, 李成杰, 丁艺, 郭维
2024, 14 (3): 422-432.
摘要1389)   HTML1)    PDF (3243KB)(444)   

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引起玉米茎基腐病和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深入研究拟轮枝镰孢菌致病基因的功能,对该菌中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途径中的2个关键基因FvKu70FvKu80分别进行了基因敲除以创制高效的基因敲除菌株,并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在营养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产孢量、对玉米的致病力和基因敲除效率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FvKu70FvKu80的基因缺失突变体与野生型FvLNF15-11相比,在PDA平板上的形态特征(如菌丝形态、生长速率、菌落直径、产孢量)没有明显差异,对玉米茎秆的致病力也类似。此外,选择尿嘧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FvpyrG作为敲除的靶基因,分析了FvKu70FvKu80缺失突变体菌株的同源重组效率,结果显示突变体菌株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中ΔFvKu70的同源重组效率最高。综上所述,FvKu70FvKu80基因缺失突变体可以快速又高效地实现拟轮枝镰孢菌的基因敲除,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功能基因提供了技术支持。

光照调控植物多酚类物质合成的研究进展
李亦君, 夏琳, 杨小贝, 谢小东, 李锋, 杨军, 宁黔冀, 武明珠
2024, 14 (4): 509-518.
摘要140)   HTML17)    PDF (1467KB)(435)   

植物多酚是植物体内具有多元酚结构的一类复杂的酚类次生代谢物,能够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因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光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多酚类物质合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主要通过调控苯丙烷等代谢途径基因影响多酚类物质的合成。简述了多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并从光周期、光照强度以及光质三方面总结光照对多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多酚类物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巨噬细胞糖脂代谢重编程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研究进展
席照青, 包明威
2024, 14 (3): 399-405.
摘要130)   HTML7)    PDF (492KB)(432)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涉及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肝脏中含有大量巨噬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过程中巨噬细胞的糖脂代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调控代谢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进而影响肝脏局部的炎症环境及肝细胞的代谢。综述了NAFLD的进展过程中巨噬细胞的糖脂代谢的变化以及参与上述过程的关键分子,以期为NAFLD治疗找到新靶点。

水稻株型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杨得正, 付惠仙, 肖素勤, 雷凌云, 李天时, 程在全, 刘丽
2024, 14 (3): 349-359.
摘要243)   HTML12)    PDF (656KB)(407)   

高产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水稻株型对水稻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基因层面上解析水稻株型的形成机理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理想株型的前提和条件。从理想株型的概念、叶片形态和穗部性状、水稻株型的重要激素调控机制、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水稻株型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通过株型改良提高水稻产量及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缓解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功能的研究
余萍, 赵迪, 陈雪娇, 宋佳, 汪海涛, 闵祥博
2024, 14 (3): 473-479.
摘要78)   HTML1)    PDF (591KB)(390)   

为探究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缓解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功能,将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接种于含有肌苷、鸟苷培养液并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反应液中肌苷与鸟苷含量变化来确认其体外嘌呤核苷的分解能力。将63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2组均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碱化尿液处理,干预组额外给予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冻干粉,疗程为30 d。体外功能试验结果发现,添加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培养1 h后,肌苷与鸟苷的降解率分别为62.07%、73.53%;培养2 h后,二者的降解率分别为61.29%和67.65%。人群实验结果发现,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降低血清尿酸、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同时改善患者关节骨侵蚀现象,且具有安全性。结果表明,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可有效缓解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且无不良反应。

简并PCR技术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刘敏, 程淮, 蔡欢嫦, 张贺伟, 任静强
2024, 14 (4): 545-554.
摘要106)   HTML2)    PDF (1821KB)(383)   

普通PCR引物对目的基因扩增的单一特异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疾病检测中的通用性范围,而多重PCR需要避免若干引物对之间二级结构的干扰,应用同样受到一定的限制。简并PCR技术中简并性引物是基于基因保守区域的分析并结合简并碱基而设计,可以检测出高度相似的靶基因,具有高效性、灵敏性、特异性和低成本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综述了简并PCR技术在临床、食品安全、动植物疫病、寄生虫、水产养殖等领域疾病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简并PCR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基于非基因工程技术的细胞表面修饰策略研究进展
毕瑞, 武江波, 马春靖
2024, 14 (4): 555-565.
摘要82)   HTML4)    PDF (4048KB)(379)   

细胞表面成分与结构在维持细胞内代谢环境稳定、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促进细胞间通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调节或改变细胞表面成分对研究细胞命运具有重要意义。基因工程是目前调节细胞表面成分最常用的技术,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转染效率低、存在突变风险等问题,其应用范围仍然有限。相比之下,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多种非基因工程细胞表面修饰技术,具有简便、易操作、适用范围广等优势,为调控细胞生命活动、赋予细胞新的性质和功能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因而其在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新药研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对目前非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和讨论,期望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新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万令飞, 潘文婷, 雍雨婷, 李元帅, 赵悦, 阎新龙
2024, 14 (5): 793-804.
摘要81)   HTML6)    PDF (1692KB)(364)   

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为揭示其复杂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全新途径。传统的研究方法在识别肝纤维化中不同细胞亚群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深入理解疾病机制。概述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对不同细胞亚群类型的研究进展,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能够精确地解析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及异质性,揭示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有助于理解各类细胞亚型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对疾病进展的贡献。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前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鉴定出与纤维化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早期诊断、治疗靶点的发现以及新疗法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结合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者可以在空间维度上观察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进一步提升对肝纤维化微环境的理解。该技术有助于深入理解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制定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创新思路。

一种低成本、高效、操作简便的转基因植株鉴定方法
彭海霞, 汪世娟, 辛转霞, 梅莉, 马猛
2024, 14 (6): 1016-1023.
摘要1581)   HTML3)    PDF (2400KB)(329)   

鉴于特异性PCR、试纸条等常用转基因植株检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等局限性,研究希望探索一种低成本、高效、操作简便且适用于小麦全生育期田间大规模筛选的转基因植株鉴定方法。选取具有草铵膦除草剂BASTA抗性的转基因小麦进行最适BASTA溶液浓度筛选,发现在大田环境下200 mg·L-1的BASTA溶液可分别在苗期和扬花期有效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同时,为了验证BASTA叶片涂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选取20个T0代转基因小麦样本,分别采用Bar试纸条、特异性PCR和BASTA叶片涂抹法3种方法进行转基因阳性鉴定。结果显示,BASTA叶片涂抹法与Bar试纸条鉴定结果一致,并且其检测范围能够覆盖特异性PCR的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BASTA叶片涂抹法成本低、高效、操作便捷,且全生育期可用,尤其适用于田间转基因植株的大规模筛选。

mRNA疫苗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现状
胡亚萍, 于正洪
2024, 14 (4): 566-575.
摘要105)   HTML4)    PDF (1442KB)(297)   

mRNA疫苗通过传递编码病原体蛋白的遗传信息信使RNA,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mRNA疫苗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研发、高度针对性以及可通过结构优化提供长效保护,为未来疫苗研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目前,基于mRNA预防病毒传染病的疫苗已经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感、狂犬病等。总结了mRNA疫苗的研发历程、结构特性以及作用机理,阐述了其在几种特定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mRNA疫苗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病毒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mRNA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木质素生物合成翻译后修饰调控研究进展
张昊, 陈亚娟, 姜廷波, 周博如, 王宏芝
2024, 14 (4): 519-528.
摘要148)   HTML8)    PDF (2264KB)(247)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调节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活性,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响应环境胁迫的能力。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上游转录调控机制目前已研究得较为清楚,但翻译后修饰研究较少。综述了木质素生物合成翻译后修饰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和S-亚硝基化4类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和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旨在深化对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机理的认知,并为深入理解植物木质素合成的精准时空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和启发。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贾名扬, 王磊, 陈俊峰, 张家庆, 闫祥洲, 邢宝松, 王璟
2024, 14 (4): 529-536.
摘要993)   HTML7)    PDF (554KB)(216)   

C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基因编辑领域已取得了广泛应用。简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猪、牛、羊及禽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总结了该技术在育种应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该技术在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玉米 rMrh/Mrh双元转座系统体细胞转座特性分析
谭景胜, 赵官涛, 朱莉, 李玉斌
2024, 14 (4): 601-609.
摘要1012)   HTML1)    PDF (1730KB)(206)   

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插入和剪切都会使插入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突变,进而导致表型变异或基因组进化。Mrh/rMrh是玉米Mutator超家族中首个经遗传学鉴定的双元转座子系统,其中仅有非自主性转座子rMrh完成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通过遗传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比确定Mrh活性系中仅有一个自主性转座子Mrh调控报告基因a1位点的rMrh发生转座。为了明确rMrh转座子在玉米体细胞中的转座剪切修复对宿主a1基因功能的影响,以及分处两个遗传位点的自主性Mrh转座子对同一a1位点rMrh剪切转座后序列修复类型的影响,对转座修复位点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分子克隆及测序。结果显示,rMrh在玉米体细胞中a1位点转座后产生两种足迹类型,一种是精确修复,另一种是末端反向重复序列(terminal inverted repeat,TIR)残留。同时,在不同遗传位点的自主性转座子Mrh的调控下,rMrh在玉米体细胞中原初位点发生转座剪切时的修复类型相对单一,既能通过精确修复恢复宿主基因功能,也会因为残留碱基导致宿主基因功能的突变,但是不同遗传位点的自主性转座子Mrh的修复产物序列不尽相同。研究结果明确了经典Mrh/rMrh双元转座子系统中rMrh的转座剪切修复特性,在丰富对Mutator转座子遗传特性认识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应用这一转座子系统创制玉米新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组学遗传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