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启动子编辑中的研究进展
盖思宇, 陈子奇, 夏涵超, 赵仁贵, 刘相国
2023, 13 (3): 321-328.
摘要274)   HTML41)    PDF (571KB)(323)   

植物基因的表达决定了植物的表型特征,而基因的表达受启动子的直接调控。启动子作为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着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程度。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启动子进行定向编辑之后,会因为基因序列特有的重组排列、顺式表达等因素使得植物中的某个或某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基因功能。这些改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植物的外在表型特征,而一些正向改变会对植物的品质起到优化和改良作用。综合近几年基因编辑技术对启动子的研究,主要从启动子的构成与分类、基因编辑技术和启动子编辑的研究进展这3个方面对启动子的编辑在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总结,以期为启动子编辑技术应用于植物改良提供参考。

改良1,9-二甲基亚甲基蓝法定量检测岩藻多糖
赵薇萍, 齐艺惠, 李晶晶, 宋爽, 翟睿, 杜茜茜
2023, 13 (5): 779-784.
摘要80)   HTML9)    PDF (2019KB)(302)   

岩藻多糖是一类硫酸化多糖,主要提取自海参、褐藻等,其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和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1,9-二甲基亚甲基蓝(1,9-dirnethyl-methylene blue,DMMB)比色法是岩藻多糖定量检测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存在灵敏度差、操作繁琐、耗时长等问题。优化了DMMB法的显色液浓度、pH、显色反应时间等条件,改良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和定量限均有显著改善。改进后DMMB法检测岩藻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DMMB溶液浓度为42.8 mg·mL-1、pH 3.3,避光反应在10~15 min之间进行检测。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改良后的DMMB比色方法提高了岩藻多糖定量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将检测浓度范围拓宽至0.012 5~0.300 0 mg·mL-1,这为岩藻多糖定量分析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岩藻多糖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金银花口服液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柯昌虎, 吴亚晴, 丁雪茹, 黄慧敏, 严慧
2023, 13 (5): 807-817.
摘要109)   HTML19)    PDF (9925KB)(265)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金银花口服液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药物的化学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获取药物成分对应的相关靶点;在GeneCards、CTD、TTD、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在线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由Cytoscape 3.8.2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对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发现,金银花口服液中16个有效成分通过调控88个靶点和108条通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产生作用,伞房花耳草素、金圣草素、木犀草素、亚油酸乙酯、山奈酚、槲皮素等成分可以通过AKT1、SRC、EGFR、HIF1A、PPARG、MMP9、ESR1、MAPK1、PTGS2、MMP2等关键靶点调控HIF-1、化学致癌-受体激活、内分泌抵抗、粘着斑、PI3K-Akt、VEGF、松弛素、ErbB、丙型肝炎、乙型肝炎、Rap1等信号通路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靶点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金银花口服液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治,这为其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磁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康帅帅, 王瑞安, 许文涛, 朱龙佼
2023, 13 (3): 339-344.
摘要137)   HTML25)    PDF (595KB)(260)   

磁珠(magnetic beads,MBs)是具有磁性的微小球形颗粒,在将分析物从复杂基质中分离出来以及固定配体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获得不同的识别及信号输出性能,MBs可以与各种反应基团进行功能化并发挥相应作用。对磁珠的性质、制备方法、功能化改性与搭载适配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磁生物传感器所表现出的准确性、及时性、便携性、低成本,及在痕量水平上的信号放大等优势。最后,提出了磁珠潜在的应用挑战和未来方向。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张安红, 肖娟丽, 赵战胜, 王志安, 刘圆, 罗晓丽
2023, 13 (5): 657-662.
摘要283)   HTML95)    PDF (512KB)(225)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虫害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棉为害虫防治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转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棉花、RNAi转基因抗虫棉花、基因编辑创制抗虫棉花、转次生代谢物基因与棉花抗虫性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提供方向和参考。

抗生素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秦佳鑫, 姚宝珍
2023, 13 (3): 359-365.
摘要91)      PDF (520KB)(222)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抗生素在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方面研究中具有潜在价值,最近抗生素的使用在神经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临床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大部分的抗生素存在神经活性或神经毒性,可导致头痛、焦虑和抑郁、精神错乱、谵妄、精神病、躁狂和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孕期暴露于抗生素同样会造成子代精神疾患患病率增加,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以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抗生素通过氧化应激、兴奋/抑制失调等多种机制介导神经毒性的发生。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了解各种抗生素的潜在神经毒性对于确定抗生素治疗潜在的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回顾了各类抗生素给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以及发生机制,以期为临床抗生素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肉苁蓉苯乙醇苷的抗肿瘤作用
唐颖, 武建强
2023, 13 (3): 399-405.
摘要82)      PDF (579KB)(221)   

恶性肿瘤一直都是世界公认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且大部分肿瘤发现时就已经进入晚期,疾病进展快,预后差。虽然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新疗法不断涌现,且疗效显著,但仍存在不良反应严重、部分患者无效等问题。因此,多方面探索、开发抗肿瘤效果强、不良反应小且不容易耐药的新药候选化合物,特别是中草药来源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很好的临床现实意义。苯乙醇苷类(cistanche deprived phenylethanol glycosides, CPhGs)是中药材肉苁蓉(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中含有的一类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肉苁蓉苯乙醇苷类的抗肿瘤作用和机制及目前的科学认识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为肉苁蓉及其苯乙醇苷类萃取物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孤独症谱系障碍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方靖靖, 黄昆仑, 仝涛
2023, 13 (4): 509-523.
摘要178)   HTML14)    PDF (713KB)(219)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典型的由遗传或/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质性神经发育障碍。ASD患者的主要特征是社交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目前,A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综述了近年来用于ASD研究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包括PC12细胞、SH-SY5Y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淋巴母细胞系和原代神经元,以及非哺乳动物模型、产前丙戊酸暴露模型、BTBR特发性小鼠模型、母体免疫激活模型、基于ASD易感基因构建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总结了现有的AS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关键信息,重点阐述了各模型的优势、局限性、构建方法和重要注意事项,以期为探索ASD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诊疗方法奠定基础。

重组贻贝粘蛋白的表征及功效评价
李敏, 魏文培, 乔莎, 郝东, 周浩, 赵硕文, 张立峰, 侯增淼
2023, 13 (4): 596-603.
摘要369)   HTML6)    PDF (1929KB)(217)   

为了推进重组贻贝粘蛋白在医疗、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对大肠杆菌规模化发酵及纯化生产获得的重组贻贝粘蛋白进行了表征及功效评价。经Edman降解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PITC法、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凝胶法、改良的Arnow法对重组贻贝粘蛋白进行氨基酸N端测序、相对分子量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蛋白纯度分析、内毒素含量测定、多巴含量测定;通过细胞迁移、斑马鱼尾鳍修复效果对重组贻贝粘蛋白进行功效评价。结果显示,获得的重组贻贝粘蛋白与理论的一级结构一致,蛋白纯度达95%以上,内毒素<10 EU·mg-1,多巴含量大于5%;重组贻贝粘蛋白浓度为60 μg·mL-1时能够显著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P<0.01);斑马鱼尾鳍面积样品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增加(P<0.001)。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贻贝粘蛋白具有显著的促细胞迁移和修复愈合的功效,具备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潜质。

Piezo1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安外尔·约麦尔阿卜拉, 孙莉莉, 布尔兰·叶尔肯别克, 郭文佳
2023, 13 (5): 712-717.
摘要184)   HTML13)    PDF (1675KB)(214)   

Piezo1是机械敏感压电离子通道家族的成员,能够将各种机械刺激转换为电化学信号。在几种恶性肿瘤中Piezo1作为致癌介质起重要作用,它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多种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多项研究表明,Piezo1的表达与衰老和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使Piezo1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综述了Piezol的结构、Piezol通道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以期为Piezo1用于多种癌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依据。

微塑料生物毒性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剖析
肖庆, 王国增, 韩静, 刘小兰
2023, 13 (4): 619-627.
摘要55)   HTML6)    PDF (2876KB)(213)   

为了探究微塑料生物毒性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VOS viewer对2011年以来与微塑料生物毒性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章产生趋势分析、研究作者分析、期刊和引文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关于微塑料生物毒性的文章年发表数量呈指数增长;全球范围内中国学者发表文章总数和被引量均位居世界前列;《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在微塑料生物毒性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微塑料生物毒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塑料生物毒性的表现”“微塑料生物毒性的来源”“微塑料与其他有害物质的联合生物毒性”和“微塑料的摄入途径”这四个方面。未来微塑料生物毒性研究需要将建立微塑料的快速检测技术、明确不同暴露途径下微塑料吸收和转移机制及探索内源性微塑料的防治措施作为重点研发领域。

EBV对宿主免疫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张旭娟, 赵鹏翔, 刘子怡, 蔡子松, 刘梦昱, 谢飞, 马雪梅
2023, 13 (5): 681-689.
摘要65)   HTML11)    PDF (932KB)(208)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90%,其能够通过对宿主的免疫调控作用在人体内建立长期感染。众多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与EBV对宿主免疫的调控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EBV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EBV在不同的感染状态下均发展出了一系列对宿主的免疫调控策略,即主要通过靶向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信号通路,利用或限制部分免疫效应以促进长期感染的建立和逃避宿主免疫监控,从而维持EBV基因组的稳定存在。概述了EBV在潜伏期和裂解期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EBV逃避宿主免疫的策略,旨在为病毒感染防治和病毒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不同亚型CHO宿主细胞对抗体表达的影响
曹辉, 董静, 贾宇, 江一帆
2023, 13 (5): 698-703.
摘要121)   HTML18)    PDF (506KB)(200)   

CHO细胞作为宿主细胞广泛应用于生物药工业化生产中。其中,CHO-K1、CHO-DG44和CHO-S是最常见的3种亚型。虽然这些亚型是从共同的原始CHO细胞分离出来的,但在不同的实验室或生物医药公司、研究人员、培养基或培养方式下连续传代、驯化和保存,使得CHO细胞积累了大量变异,导致宿主细胞应用于抗体药生产时会在细胞生长状态、抗体表达量及以糖型为代表的质量属性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综述了CHO细胞不同亚型的染色体差异、生长状态、表达差异以及糖型差异,以期为抗体药物研发中宿主细胞的选择提供参考。

湿性愈合研究进展
刘子怡, 张旭娟, 蔡子松, 马晨, 刘梦昱, 赵鹏翔
2023, 13 (4): 534-541.
摘要133)   HTML4)    PDF (1258KB)(196)   

创面愈合是从组织破损恢复至原形态功能的过程,包含凝血、炎症、增殖、重塑多个阶段。常规的创面愈合多为干性愈合,以血小板凝集形成血痂覆盖于创口表面为特征,并易于形成疤痕。创面湿度过高,则造成慢性难愈创面。湿性愈合疗法通过维持合适的湿度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创面愈合速度和效果,避免了创面结痂并减少溃疡面的形成,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对湿性愈合的发展、湿性疗法的治疗机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以湿性愈合理论为基础的医用敷料的临床应用,并对湿性愈合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氢气与线粒体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马晨, 宋怡菲, 仪杨, 刘子怡, 谢飞, 马雪梅
2023, 13 (3): 366-374.
摘要117)   HTML4)    PDF (1623KB)(182)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随着氢分子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有关氢干预治疗性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具体靶点尚不明确,这些问题都等待着人们深入探索。研究发现,氢气的抗氧化、抗凋亡、调节代谢等都与线粒体有关,同时线粒体还与氢化酶和氢化酶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这些发现为氢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目前已知的与线粒体相关的氢分子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氢代谢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氢分子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抗独特型抗体在半抗原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杜凯, 张卓玲, 高莉, 何海华, 李婷华, 饶微
2023, 13 (5): 690-697.
摘要66)   HTML10)    PDF (2004KB)(178)   

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在食品药品检验、环境检测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半抗原的免疫检测在灵敏度方面表现欠佳。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s,Ab2)发现于20世纪初,主要分为3种亚型:Ab2α、Ab2β和Ab2γ。Ab2除了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外,在免疫检测中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概述了Ab2在竞争性、非竞争性及基于噬菌体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检测模式及效果。无论是在竞争法中采用合适的Ab2替代半抗原衍生物,还是在非竞争法中采用针对一抗和半抗原复合物的抗伴型抗体,都能提高检测灵敏度,改善交叉率。Ab2的应用是未来体外诊断试剂盒开发的一个重要思路。此外,还对目前Ab2的几种开发方法进行了分析,较之传统抗体开发技术,天然纳米抗体库可能是获取Ab2更为实用的一种方式。

黏蛋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朗, 于思雪, 袁春森, 单志伟, 赵鹏翔
2023, 13 (3): 390-398.
摘要118)   HTML10)    PDF (1446KB)(171)   

黏蛋白是一类主要由黏多糖组成的高分子量糖蛋白,其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各种管腔内表面,对上皮细胞起到保护和润滑作用。多项研究表明,黏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部分黏蛋白被确定为肿瘤标志物,成为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综述了目前以黏蛋白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方案,包括小分子抑制剂、抗体疗法、疫苗等方面,以期为临床肿瘤诊治方法的发展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mRNA疫苗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蔚丹, 马云龙, 万方, 武建强
2023, 13 (4): 492-498.
摘要185)   HTML23)    PDF (1134KB)(168)   

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高效、安全、低成本等优点,但它的应用一直受到体内传递不稳定、翻译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的限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及其疫苗的研发加速了mRNA疫苗的研发和批准,特别是在mRNA结构修饰及脂质纳米颗粒构建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如使用优化后核苷、帽子结构的mRNA疫苗稳定性大大提高,替换低使用频率的密码子可提高其翻译效率等。目前常用的mRNA递送系统有脂质纳米颗粒、聚合物载体、类病毒载体等。综述了mRNA疫苗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修饰技术突破和递送系统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促进mRNA疫苗的深入研究及应用。

敲除 hdac11基因对斑马鱼脂代谢的影响
熊茂兰, 蔚思言, 罗军涛, 韩兵社, 张俊芳
2023, 13 (4): 588-595.
摘要826)   HTML4)    PDF (2315KB)(153)   

为揭示斑马鱼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istone deacetylase 11,HDAC11)在斑马鱼脂代谢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斑马鱼hdac11-/- 模型,将受精5 d后(5 days post fertilization,5 dpf)的WT与hdac11-/- 斑马鱼分别以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2种方式饲喂至90 dpf,检测斑马鱼体重和体长,观察肝脏组织学切片并检测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和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WT相比,hdac11-/- 斑马鱼体重、体长无显著性差异;幼鱼时期正常饮食下hdac11-/- 斑马鱼全鱼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01);成鱼时期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下hdac11-/- 斑马鱼肝脏脂滴变小且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pnpla2lipeb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pam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hdac11通过改变甘油三酯合成与分解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脂代谢调控,这为鱼类脂代谢过程中的表观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机器学习在肠道菌群宿主表型预测中的应用
曹海涛, 朱静, 马云鹏, 崔兴华
2023, 13 (5): 671-680.
摘要131)   HTML19)    PDF (1625KB)(152)   

随着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积累了大量的肠道菌群数据,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状况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如何对复杂、高维的肠道菌群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是当前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重要挑战。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处理肠道菌群数据,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可能。综述了现阶段肠道菌群与宿主表型之间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常用的5种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K-近邻、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原理及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对预测宿主表型的机器学习算法选择提出了建议,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机器学习对肠道菌群宿主表型预测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