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甘露糖赤藓糖醇脂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邱思元, 徐晶雪, 段育阳, 赵金玉, 赵文婧, 张莉欣, 任国领
2023, 13 (2): 210-219.
摘要689)   HTML57)    PDF (1242KB)(2274)   

甘露糖赤藓糖醇脂(mannosylerythritol lipids, MELs)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除具有可降解、毒性低、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还因其特有的代谢、合成途径与结构特性,而具有基因转染、广谱抗菌、皮肤修复等多种功能。MELs在医疗、日化、食品、农业、生态修复等各领域应用前景巨大,被公认为是现今最有潜力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然而,不同种属所生产的MELs之间结构差异性大且生产方式较落后,合成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而无法实现规模商业化生产。从结构特性、生产纯化、应用途径等方面重点阐述了MELs相关研究进展,以期阐明其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为实现靶向MELs的定制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实现其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

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启动子编辑中的研究进展
盖思宇, 陈子奇, 夏涵超, 赵仁贵, 刘相国
2023, 13 (3): 321-328.
摘要927)   HTML46)    PDF (571KB)(1928)   

植物基因的表达决定了植物的表型特征,而基因的表达受启动子的直接调控。启动子作为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着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程度。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启动子进行定向编辑之后,会因为基因序列特有的重组排列、顺式表达等因素使得植物中的某个或某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基因功能。这些改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植物的外在表型特征,而一些正向改变会对植物的品质起到优化和改良作用。综合近几年基因编辑技术对启动子的研究,主要从启动子的构成与分类、基因编辑技术和启动子编辑的研究进展这3个方面对启动子的编辑在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总结,以期为启动子编辑技术应用于植物改良提供参考。

SALL4的促癌功能及治疗意义
杜琳琳, 谢飞, 马雪梅
2023, 13 (5): 704-711.
摘要276)   HTML10)    PDF (602KB)(1671)   

婆罗双树样基因4 (spalt-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4, SALL4)是2002年发现的SALL转录因子家族新成员,在维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自我更新和多能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ALL4在胚胎干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而在大多数成体细胞中表达下调或沉默。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ALL4可以在白血病、乳腺癌、胃癌、卵巢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中表达,显示出癌胚抗原特性,且SALL4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和生存期直接相关。SALL4在肿瘤中的表达是由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并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转移、代谢和耐药等。靶向抑制SALL4的表达或生物学功能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由于SALL4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和促进肿瘤发展的特性,它被认为是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简要概述了SALL4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探讨了其激活表达的分子机制,并着重介绍了SALL4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其在诊断上的价值以及靶向治疗的潜在意义。希望能够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

食品添加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新泉,田红玉,陈兆波,江正强,彭喜春4,张亚黎5
2011, 1 (5): 305-311.
摘要3822)      PDF (477KB)(5483)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安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本文概述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现状、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同时对这两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食品科学学科食品添加剂分支学科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基金申请中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受关注度较高,而利用生物技术制备天然食品添加剂这一研究热点在今年的申请和资助项目中也有体现。基金委在食品添加剂这一分支学科的资助体现了目前食品添加剂发展的趋势。
二氢槲皮素的研究进展
董潞娜,曹浩,张欣宇,王海胜
2020, 10 (3): 226-233.
摘要581)      PDF (1273KB)(1816)   
二氢槲皮素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高寒带落叶松的根部。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学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工业领域和医药领域。然而,目前二氢槲皮素的工业化生产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植物提取,原料稀缺、提取难度大、产率较低,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的推进。基于此,主要综述了二氢槲皮素的化学结构及性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生物学活性以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二氢槲皮素的相关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日后二氢槲皮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秦伟彤,田健,伍宁丰
2018, 8 (5): 369-375.
摘要454)      PDF (1500KB)(2006)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种以微生物全细胞为敏感元件,可以快速感应环境中的毒性物质及污染物的装置。因其具有响应快、体积小、成本低、可实现原位监测等优势,在环境监测、药品研发、食品工业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综述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其在环境污染物监测领域的应用进展等,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改善烟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郝捷, 季嫱, 李力群, 郑超, 吴娜, 吴晗, 李选文, 孙志康
2022, 12 (6): 817-824.
摘要656)   HTML46)    PDF (902KB)(1440)   

生物酶和微生物在烟叶醇化发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利用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提高烟叶品质、改善烟叶香气,已成为烟草行业关注的热点。利用酶制剂处理烟叶可以降解烟叶的蛋白质、果胶、纤维素等生物大分子,以达到提高烟叶品质和改善烟叶香气的作用。利用微生物对烟叶进行发酵可以有效调整和改善烟叶内部化学组分的比例,增加烟叶中的香气物质。综述了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在烟叶产香发酵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烟叶发酵机理及增香技术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和生物酶提高烟叶香气、改善烟叶品质以及降解烟叶中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微生物和生物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使用生物酶和微生物技术改善烟叶香气提供理论依据。

功能核酸用于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赵文卓, 李成勋, 胡作建, 余红秀
2023, 13 (1): 30-38.
摘要1123)   HTML14)    PDF (1702KB)(1316)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虽然一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在诊断和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方法仍然是一项挑战。功能核酸(functional nucleic acids,FNAs)是一类功能超出核酸常规遗传作用的核酸,主要包括天然的核酶(RNAzymes)、核糖开关(riboswitches)以及体外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筛选的适配体(aptamers)、核酶(RNAzymes)和脱氧核酶(DNAzymes)。适配体和脱氧核酶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异性和可设计性,使其成为病原微生物识别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和医学诊断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功能核酸的筛选原理和流程、适配体及具有RNA裂解活性的脱氧核酶(RNA cleavage deoxyribozymes,RCDs)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植物内生固氮菌及其固氮机理研究进展
王玉虎, 赵明敏, 郑红丽
2022, 12 (1): 17-26.
摘要879)   HTML67)    PDF (1263KB)(1465)   

氮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内生固氮菌不仅能够在植物体内产生氮素以供植物利用,而且在自然界氮素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植物内生固氮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发现、作物共生、侵入途径、固氮机理、促生作用机制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内生固氮菌新的研究思路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植物内生固氮菌及生物固氮研究提供参考。

纳米硒的生物医学作用研究进展
曹晖,刘红梅
2017, 7 (5): 518-525.
摘要338)      PDF (5392KB)(1999)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在生命体中有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抗癌等诸多功效。但是,由于传统补硒剂的安全剂量和毒性剂量范围过于接近,导致硒在保健食品和医药品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纳米硒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新颖的硒形态,综述了纳米硒对生物体的毒性、生物医学作用(如抗氧化、抗癌、抗菌)、用作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米硒的生物医学应用和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参考。
植物褪黑素研究进展
张融雪,孙玥,苏京平,王胜军,佟卉,刘燕清,孙林静
2021, 11 (3): 297-303.
摘要416)      PDF (1254KB)(1298)   
褪黑素最初是在动物中发现的一种吲哚类小分子,具有昼夜节律调节、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理功能,还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作用。后来在植物中也检测到了褪黑素,这表明植物也能合成褪黑素。随着对植物褪黑素的深入研究,发现褪黑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耐受干旱、高温、低温、高盐、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抵御细菌和真菌病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植物褪黑素合成途径、生长发育调控和胁迫应答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褪黑素研究提供参考。
富氢水和富氢生理盐水生物医学研究进展——临床试验
仪杨, 赵鹏翔, 刘梦昱, YAO Mawulikplimi Adzavon, 谢飞, 马雪梅
2022, 12 (3): 344-351.
摘要444)   HTML31)    PDF (541KB)(1274)   

氢分子已被证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氢气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氢分子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多,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饮用富氢水或注射富氢生理盐水是常用的氢气摄入方式,因其摄入简单、安全性高得到了临床广泛地关注。主要综述了富氢水在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皮肤病及运动疲劳等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富氢水和富氢生理盐水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真菌漆酶及其介体系统:来源、机理与应用
徐鑫,张国庆,胡渤洋,刘子璐,孙悦
2020, 10 (1): 30-39.
摘要307)      PDF (3112KB)(1385)   
漆酶是一类含铜氧化酶,广泛分布于植物、真菌、细菌、昆虫中,它们能够高效催化芳香族和非芳香族化合物氧化降解,并最终将分子氧还原为水作为副产物。一些小分子介体能够进一步提高漆酶的降解底物范围、催化效率和稳定性。它们与漆酶构成漆酶/介体系统(laccase mediator systems, LMS),能够更有效地降解非酚类、多环芳烃类等难降解化合物,在造纸制浆与漂白、染料脱色、环境脱毒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对漆酶的来源与功能、真菌漆酶结构与反应机理、介体类型与作用机理、LMS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漆酶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病毒滴度测定的新兴及改良方法进展
杜丽萍, 徐明明, 官艳东, 周沙沙, 张杰
2024, 14 (3): 377-387.
摘要142)   HTML7)    PDF (608KB)(910)   

病毒滴度测定是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和生产、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外源病毒检测等领域,以确保病毒类生物制剂的活性和有效性,以及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因此,建立快速、简单且准确的病毒滴定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总结了检测病毒滴度的传统方法、新兴以及改良方法的特点、原理及具体应用,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新兴方法,如微滴式数字PCR、病毒定量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ISH-PNA测定、激光力细胞学等改进了传统方法耗时耗力、重复性差、准确性低、结果主观性大的缺点,达到了快速、灵敏、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高、结果更加稳健且客观的优点,但部分新方法仪器昂贵或者未广泛使用,需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病毒滴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检测技术与标准化研究进展
李晶晶, 赵海波, 翟睿, 梁亮, 范培蕾, 赵雨佳
2022, 12 (6): 837-846.
摘要629)   HTML38)    PDF (847KB)(1371)   

糖尿病是世界性疾病,更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确定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标准化的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和标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HbA1c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国内外HbA1c标准化研究进程,并对当前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有助于临床实验室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推进我国HbA1c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植物神经酸研究进展
范一铭, 高桂珍, 薛羽君, 伍晓明
2022, 12 (5): 664-672.
摘要660)   HTML22)    PDF (1176KB)(1349)   

神经酸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最初发现于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是脑部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天然核心成分,具有修复受损神经纤维、帮助神经细胞再生的功能。神经酸的来源由动物到植物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神经酸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尝试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高神经酸植物的遗传改良。含神经酸的油菜在神经酸植物来源中脱颖而出,有望解决神经酸短缺的现状。综述了植物中神经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介绍了植物中神经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从植物中提取神经酸的工艺,以期为植物神经酸相关研究和油菜创新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廖敏, 杨洛, 王珍, 郝亚荣
2021, 11 (6): 700-704.
摘要401)   HTML11)    PDF (627KB)(1092)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CM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心肌炎症和纤维化是DCM发病的基础,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于DCM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DCM的有效药物,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开发靶向治疗药物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对当前DC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DCM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大豆蛋白源性肽调节糖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李岩异, 吕娜, 陈金利, 李晓, 张卫婷, 张红霞
2022, 12 (6): 853-860.
摘要301)   HTML7)    PDF (540KB)(943)   

大豆蛋白源性肽是大豆蛋白质经酸法或酶法水解后分离精制而得到的多肽混合物,是植物蛋白源性肽的重要来源,大豆蛋白源性肽通过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与胆固醇的相互作用、调节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用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二肽基肽酶Ⅳ和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在降低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抗肥胖、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和抗糖尿病等代谢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大豆蛋白源性肽在体内外改善脂质和糖代谢方面的生理功能,并对大豆蛋白源性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蛋白源性肽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重组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和工艺调控
王欢,牛昆,江一帆,董静
2020, 10 (5): 456-462.
摘要392)      PDF (1999KB)(1511)   
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大多存在翻译后修饰且种类复杂多样,因此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电荷异质性是关键质量属性,其可能影响生物制品的疗效,甚至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从而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在单抗药物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调控。单抗药物翻译后修饰是造成电荷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电荷异质性的控制是生物药物工艺开发的一个重要挑战。梳理了电荷异质性的表征方法,并且根据其分类对能够造成电荷异质性产生的蛋白翻译后修饰进行了总结,同时阐述了不同的电荷异质性对抗体类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工艺开发中电荷异质性工艺调控策略的最新进展,以期给生物药物工艺开发及质量研究人员以启示。
硒影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作用与机制
高菲,戴志华,韩丹,王兆双,冯人伟,熊双莲,涂书新
2017, 7 (5): 467-472.
摘要321)      PDF (1449KB)(1450)   
硒是植物的有益元素,研究植物中硒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包括抗氧化物酶和小分子抗氧化物质。国内外研究发现添加适宜浓度的外源硒可以增强植物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而过量的硒则会加重植物氧化损伤。因而,硒对植物表现出两面性。综述了硒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活性氧自由基的含量、硒的形态转化、插入铁-硫簇影响电子传递链、修复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完整性、恢复光合作用、调节必需元素(如辅酶因子)含量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硒抗非生物胁迫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