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植物与植物病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土壤中铁含量虽然十分丰富,但基本以不溶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不能直接被植物体吸收。为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还原机制和螯合机制两种铁吸收和铁转运系统。目前对植物铁吸收机制和铁元素在植物-病原物互作的综述相对较少,总结了植物体内铁吸收的两种策略及分子机制,铁在植物细胞内的运输和植物体内响应铁信号的通路,铁对植物免疫反应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铁信号途径以及铁在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为作物栽培提供新思路。
棉花作为天然纤维,是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对高品质棉纤维的需求逐渐增加,提高产量和改良棉花纤维品质都是当前我国棉花育种的重要目标。调控棉纤维发育的关键因子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不仅有助于了解棉纤维发育机制,而且可为培育优质棉纤维新品种提供新的思路。从纤维伸长、细胞骨架结构蛋白、植物激素、糖类物质代谢和木质素代谢5个方面概述了相关因子在纤维发育和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纤维改良转基因棉花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解析调控棉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为提高棉纤维品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海洋链霉菌具有复杂的发育分化周期,在进行形态分化的同时常伴随着复杂的生理变化,因此,海洋链霉菌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然而,海洋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大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是沉默状态。综述了预测“沉默基因”表达潜力的方法,总结了激活“沉默基因”表达的手段,包括改变培养条件、化学诱导基因簇表达和生物介导等,以期为海洋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提供新的途径。
LaeA是丝状真菌中重要的全局性调控因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控制菌株的生长发育或促进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发展,LaeA参与的新的调控作用被发现。聚焦于LaeA的作用机制和调控作用,从LaeA的结构功能、真菌生育和次级代谢产物的调节3个方面综述了LaeA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LaeA在药物研发、农业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期为提高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开发新型的海洋药物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RISPR)系统是原核生物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基于细菌免疫系统CRISPR改造发展而来的CRISPR/Cas9系统正在改变着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是现有基因编辑和基因修饰技术中效率最高、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技术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在体内将CRISPR系统有效递送到患病细胞的策略,具有靶标识别功能的非病毒载体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疾病发病引起的病理和生理变化有望作为靶向递送或基因编辑靶标的识别因素。概述了现有的基因编辑工具以及CRISPR/Cas9系统的优势,总结了CRISPR/Cas9在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并讨论了在CRISPR/Cas9介导的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期能够促进CRISPR/Cas9治疗技术的进步,并为治疗其他复杂疾病提供新的视角。
抗体药物经历了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三个阶段,随着人类对抗体药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出现了多克隆抗体技术、杂交瘤抗体技术、抗体文库展示技术以及转基因小鼠技术等多种抗体筛选技术。抗体药物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针对各种抗体药物筛选技术的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并讨论了抗体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后续抗体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蛋白质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载体。针对下游工艺,不断开发出新的配体纯化技术,能够更安全、经济、高效地去除复杂蛋白质样品中的各种杂质。归纳了具有不同配体的介质材料(包括疏水配体、离子交换配体、混合模式配体和短肽仿生配体)和蛋白质分离技术(包括聚合物接枝技术和连续柱层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创新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以期在蛋白质纯化过程中获取有效资源,为下游纯化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生物酶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活性作为生物酶的主要性能参数,直接影响着生物酶的质量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酶活性检测也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生物酶活性主流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包括光谱法、电化学法、色谱法、放射性标记法、质谱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综述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并提出了生物酶活性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建议,以期对生物酶活性检测、方法选取、质量控制和产品应用提供指导。
土壤盐度是全球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三大作物之一,而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木质素作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研究玉米中木质素的积累及细胞壁增厚对高盐度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耐盐玉米自交系(Zhongke4M、Zheng58)和盐敏感玉米自交系(PH4CV、Chang7-2)为研究对象,采用清水对照和200 mmol·L-1 NaCl处理,分析不同盐浓度下玉米根系的形态变化、细胞学特征,检测相关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和基因表达的差异。甲苯胺蓝染色结果表明,耐盐自交系Zhongke4M和Zheng58在盐胁迫下根皮层和内皮层面积的减少明显低于盐敏感玉米自交系PH4CV、Chang7-2。此外,番红荧光观察显示,耐盐自交系在盐胁迫下木质化程度增强或保持稳定,而盐敏感自交系则木质化程度下降。结果表明,耐盐自交系Zhongke4M和Zheng58在盐胁迫下木质素含量稳定,而盐敏感自交系显著降低。酶活性分析显示,盐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d dehydrogenase,CAD)在盐敏感自交系中活性降低,而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C4H)在耐盐自交系中活性上升。RNA-seq分析确定了3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其在不同玉米品种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玉米通过调节木质素积累和细胞壁结构应对盐胁迫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揭示玉米的耐盐机制。
随着转基因玉米种类以及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转基因玉米相关产品的定性和定量检测需求日益迫切。选择稳定遗传、特异性强的内标准基因对于转基因玉米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字PCR技术对hmg、adh1-1、adh1-2、ivrI-1、ivrI-2、zSSIIb-1、zSSIIb-2、zein-1、zein-2在内的9种玉米内标准基因进行了筛选比较,通过退火温度的优化,找到各自最适的退火温度,并以转基因玉米MON810为研究对象,用上述内标准基因进行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adh1-1和adh1-2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拷贝数检测。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转基因玉米内标准基因的选择和相关定量检测提供参考,并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分子工具,通过定向改造基因组序列,在基因功能分析和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其可对受体生物实现几乎无痕编辑,这增加了对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难度。因此,建立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市场上基因编辑产品的监管。以OsWx基因CRISPR/Cas9基因编辑材料为研究对象,设计编辑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qPCR)检测。研究所建立的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有效地区分OsWx单碱基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
为研究不同酶制剂对发酵烟叶的影响,以云南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多种酶制剂对烟叶进行酶解处理,并利用葡萄酒果酒酵母菌发酵技术,旨在制备出风味更为丰富饱满的烟叶产品。实验分析了不同酶制剂处理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酶解处理,各组烟叶的水分含量和含氮量无较大变化,含氮量大致在0.98%~1.18%,其中100 U·g-1风味蛋白酶处理组烟叶中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2.11%和5.93%。各组烟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均有所提升,最高为180.029 μg·g-1,而且各组烟叶中主要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也得到提升,如新植二烯、苯乙醇、茄酮和巨豆三烯酮等,各组烟叶经酶解处理后感官品质也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发现,利用70 U·g-1风味蛋白酶和50 U·g-1 α-淀粉酶复配对烟叶进行酶解处理,可以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协调,香气成分更充足,感官指标也更好。因此,通过酶解发酵的方式可以提升烟叶的品质,为烟叶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在民间可作为一种食品原料,但对其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缺乏系统的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和文献推荐的方法测定五月艾中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活性物质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五月艾营养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蛋白质(31.62%)、碳水化合物(29.86%)、粗纤维(22.57%)、总糖(20.94%)、灰分(8.76%)和脂肪(7.42%);富含多种维生素,包括VK1、VB1、VB2、VB12和叶酸,其中VB2含量高达1 mg·100 g-1;含有Na、K、Ca、Zn、Mg、Mn、Fe、Cu、Se等多种矿质元素,其中K的含量最高,达28 747.71 mg·kg-1;含有除精氨酸以外的17种人体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24.57 g·100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比40.13%,功能性氨基酸占比56.7%;主要活性物质包括三萜和多糖类化合物,其含量分别为5.38%和2.91%;除镉元素外,汞、铅、铬和砷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因此,五月艾是一种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氨基酸组成合理、矿质元素种类丰富、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含有三萜和多糖等活性物质的食物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络塞是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络塞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从植物中提取,但自然资源有限。利用来自拟南芥的糖基转移酶UGT73C5和来自大豆的蔗糖合酶GmSUS偶联催化,对2种带有His标签的酶进行固定化,偶联催化肉桂醇反应生成络塞,同时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UDPG)的再生。对2种酶分别进行固定,确定了树脂为2 g时分别可固定5 g的UGT73C5粗酶和6 g的GmSUS粗酶,并优化固定化偶联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测定偶联固定化酶可重复稳定反应7个批次,最后采用分批补料策略,络塞的产量可达到15.82 mmol·L-1,转化率为97.5%。反应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推断出反应产物为络塞。固定化酶策略将为双酶偶联合成络塞开辟新前景,并降低游离酶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成本。
为探究不同海拔新疆地方绵羊EPAS1基因多态性与血红蛋白指标及低氧适应的关联,对79只塔什库尔干羊(海拔4 200 m)和74只多浪羊(海拔1 200 m)EPAS1基因的第9、第16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共检测到7个SNP位点,随后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了血红蛋白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塔什库尔干羊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多浪羊,这表明塔什库尔干羊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适应高海拔引起的低氧环境。同时,EPAS1基因的第9、第16外显子相对保守,氨基酸水平的变异远低于核苷酸水平。此外,多浪羊的遗传信息更为多样,显示出海拔与多态信息含量呈负相关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塔什库尔干羊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分子基础和血液生理指标变化提供了参考。
为了了解福建省闽北牧场奶源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和奶源中所分离致病菌的耐药性特征,对2023年12月—2024年6月采集自闽北14个牧场的46份大罐奶生牛乳样品开展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计数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克罗诺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等5种致病菌污染情况筛查,同时对试样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46份生牛乳样本的菌落总数平均值为5 500 CFU·mL-1;大肠菌群计数平均值为39 CFU·mL-1。分离出的致病菌总耐药率为63.5%,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为38.3%,克雷伯氏菌耐药率96.6%,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为84.6%。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比率最高,二重耐药及以上致病菌占比93.2%。福建省闽北牧场生牛乳中菌落总数污染风险较低,达到“特级乳”标准。生牛乳中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存在多重耐药风险。
WD重复结构域磷酸肌醇相互作用蛋白2(WD repeat domain,phosphoinositide interacting 2,WIPI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过度表达,提示WIPI2可能与CRC进展密切相关,但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构建稳定过表达WIPI2的CRC细胞模型,可为深入研究WIPI2在CRC中的效应机制及发现CRC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有力的实验工具。根据人类WIPI2基因序列设计,构建过表达WIPI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CRC细胞,评价重组慢病毒载体提高WIPI2蛋白表达的效果。经基因测序证实重组慢病毒载体的序列与WIPI2目标序列一致,利用293T进行病毒包装后测定重组慢病毒的病毒滴度,GL190-WIPI2的滴度为2.16×108 TU·mL-1;过表达WIPI2稳转细胞株中WIPI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成功构建了WIPI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建立了过表达WIPI2基因的稳转CRC细胞株,为研究WIPI2在CRC中的作用提供了细胞模型。
探究了ITGA7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评估其临床意义。通过cBioPortal、GEPIA2、Timer2.0、STRING和Veen等多种数据库分析ITGA7的变异情况、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基因表达与免疫浸润的关联性以及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肝癌(liver cancer,LIHC)、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of kidney,KIRC)、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HCA)等肿瘤组织中ITGA7表达量升高与不良预后存在关联,相反,ITGA7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UCEC)、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RAD)、直肠癌(rectal cancer,READ)、乳腺癌(breast cancer,BRCA)、肺鳞癌(lung squamous carcinoma,LUSC)等肿瘤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且其低表达与胰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ITGA7主要变异类型为错义突变。在结肠癌(colon cancer,COAD)、膀胱癌(carcinoma of urinary bladder,BLCA)、乳腺癌等6种肿瘤中,ITGA7的表达量与免疫浸润水平呈正相关,而在肉瘤中的表达量与免疫浸润水平呈负相关。泛癌分析显示ITGA7的表达与免疫浸润水平、基因突变及肿瘤预后相关,这一发现有助于从临床角度深入理解ITGA7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为探究重组胰蛋白酶替代猪源性胰蛋白酶在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制备中的可行性,在相同的酶活力条件(总酶活力均为315 200 U)下,利用猪源性胰蛋白酶、源于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系统的重组胰蛋白酶,以及源于毕赤酵母(X-33)表达系统的重组胰蛋白酶,分别消化原代地鼠肾块,各组实验均保持相同的消化温度和消化时间。结果发现,经上述3种胰酶消化后,细胞的分散效果及细胞生长状态均表现良好,且在培养第3天的细胞铺展率上,各组间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在病毒培养阶段观察,3个组别病毒上清液的病毒滴度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源于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系统和毕赤酵母(X-33)表达系统的重组胰蛋白酶,均可替代猪源性胰蛋白酶,用于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制备。
为鉴定出胰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PAAD)患者中有预后意义的衰老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基于衰老相关基因(aging-related gene,ARG)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库(Genotypic Tissue Expression Database,GTEX)获取PAAD和正常样本的转录组信息,相关性分析筛选出ARG中具有显著相关性的lncRNA。通过差异分析、单因素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回归鉴定出目标lncRNA,并构建出PAAD预后风险模型。研究共鉴定出1 109个衰老相关的lncRNA,筛选后最终获得9个lncRNA构建风险评分预后模型,包括AC245041.2、AC244153.1、AC091057.1、MIR3142HG、AL137779.2、AC145207.5、TDRKH-AS1、AC068620.2和AC127024.6。模型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urve)曲线和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达到0.798。根据风险中值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具有显著差异,将风险评分和临床病理特征结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评分(HR:1.136,95%CI:1.090~1.183)、年龄(HR:1.021,95%CI:1.000~1.042)是预后独立因素,并构建出PAAD预后评估的列线图。进一步,免疫学相关分析揭示了高低风险组存在免疫浸润的差异以及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差异,模型的预测特征与免疫状态相关。研究基于9个衰老相关lncRNA构建了PAAD预后模型,有助于改善PAAD患者预后管理。
我国少弱精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传统中药进行深度开发成为研究重点。探究Y5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Y5)精准发酵巴戟天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致小鼠少弱精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将供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未发酵组和发酵组,使用精子分析仪检测小鼠附睾内精子数量与活力;对小鼠睾丸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ELISA法测定小鼠睾丸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小鼠睾丸Keap1/Nrf2/HO-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发酵组与未发酵组小鼠睾丸内生精细胞得到恢复,管腔内精子数量增加;小鼠的精子数量和活力明显改善(P<0.01);睾丸组织ROS、MDA水平降低(P<0.01);Keap1蛋白表达下降,Nrf2和HO-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未发酵组相比,发酵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果表明,发酵巴戟天可以通过Keap1/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缓解小鼠少弱精症,且经过精准发酵巴戟天的改善作用较未发酵巴戟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