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 生物技术进展
    2019年 第9卷 第5期 发布日期:2019-09-25

进展评述

  • 组学在花药发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Ⅱ: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 张在宝,,赵海,胡梦辉,邓丽君,王琦,李九丽,袁红雨,
  • 2019 Vol. 9 (5): 440-448. DOI:10.19586/j.2095-2341.2019.0081
  • 摘要 ( ) PDF (1094KB)( )
  •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以来,在迅速发展的各种测序和鉴定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得到了许多物种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序列、表达、修饰或代谢信息。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任何基因或蛋白都很难单独地行使某种功能,各基因或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是它们调节或参与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另外,花药发育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最重要的两个过程之一,其中与花粉发育和释放有关的各种发育事件的顺利进行是有性生殖成功的关键。目前随着组学技术的兴起,各种组学技术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花药发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从中心法则上看,蛋白质和许多生物小分子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因此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对植物花药进行大规模地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扩展并深化人们对花药发育机制的理解和应用。总结了植物花药和花粉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应用价值和特点,为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林晶晶,杨宇丰
  • 2019 Vol. 9 (5): 467-475. DOI:10.19586/j.2095-2341.2019.0065
  • 摘要 ( ) PDF (2480KB)( )
  •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指特异清除受损或多余线粒体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线粒体自噬功能障碍或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都会破坏线粒体稳态,影响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主要讨论了在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正向调控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在酵母中,线粒体自噬是由自噬相关蛋白32(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32,Atg32)介导的;而哺乳动物体内线粒体自噬的调控途径主要有3种:PTEN诱导激酶1(PTEN-induced kinase 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途径、类NIP3蛋白X(NIP3-like protein X,Nix)途径、携带FUN14结构域蛋白1(FUN14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UNDC1)途径,此外,还有几种新发现的线粒体自噬受体也能够介导线粒体的特异清除。并对目前研究较少的线粒体自噬的负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线粒体自噬功能异常与人类疾病(如帕金森症)的关联。通过深入剖析线粒体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与线粒体自噬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论文

  • 脱落酸拮抗赤霉素抑制水稻地上部生长的研究
  • 戚义东,秦华,高雅迪,王芳芳,黄荣峰,权瑞党
  • 2019 Vol. 9 (5): 483-489. DOI:10.19586/j.2095-2341.2019.0042
  • 摘要 ( ) PDF (7959KB)( )
  •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赤霉素(gibberellin或gibberellic acid,GA)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对于水稻生长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报道,水稻中OsPK1基因(编码细胞质丙酮酸激酶)的下调可导致ABA/GA比值的变化,从而影响水稻的株高。但是,ABA和GA协同调控地上部生长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为了揭示ABA和GA在调控幼苗地上部生长中的关系,以水稻野生型Hwayoung(HY)和IR29为研究材料,使用植物激素ABA、GA3和GA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处理,以地上部的长度和鲜重为指标衡量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赤霉素处理条件下,ABA对水稻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被解除。随后,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based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ABA处理后野生型日本晴中关键的赤霉素合成基因(OsCPS1、OsKS1、OsKO2、OsKAO、OsGA20ox2和OsSH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BA能够抑制OsCPS1、OsKO2和OsSHB的表达。研究揭示了ABA通过信号传导影响赤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幼苗地上部的生长。
  • 磷酸化对UCHL3体外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影响
  • 丁珊,任禹静,姜凌,梅子青
  • 2019 Vol. 9 (5): 527-535. DOI:10.19586/j.2095-2341.2019.0029
  • 摘要 ( ) PDF (9349KB)( )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3(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3,UCHL3)是真核细胞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s,UCHs)的重要成员,参与了DNA损伤修复等过程。近期研究表明,UCHL3不仅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切割C端用香豆素修饰的泛素分子(C-terminal conjugate of ubiquitin with 7-amino-4-methylcoumarin,Ub-AMC),当UCHL3上第75位的丝氨酸(Ser75)发生磷酸化后,其在细胞内切割多聚泛素链的活性也明显增强,但这种磷酸化调控尚缺乏体外证据支持。基于此,利用点突变及多种层析技术制备了野生型UCHL3(UCHL3WT)和模拟磷酸化的UCHL3蛋白(UCHL3S75E),在体外生化水平上研究了磷酸化对UCHL3的泛素链切割活性的影响。体外泛素切割实验显示,与UCHL3WT相比,UCHL3S75E切割Ub-AMC的活性提高了70%,但仍不能展现生理水平上的二泛素(di-ubiquitin,diub)切割活性,暗示UCHL3切割泛素链的机制更为复杂。同时,系统发育树与序列对比分析显示,发生磷酸化的Ser75仅存在于UCHL3中,在其他UCH家族成员中并不保守,表明基于Ser75的磷酸化调控是UCHL3所特有的。此外,UCHL3在众多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暗示着该蛋白的磷酸化调控机制在进化上的保守性。研究结果拓展了对UCHL3磷酸化修饰调控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其生理角色奠定了基础。
  • 十二指肠溃疡中幽门螺杆菌定植与菌群结构的关系
  • 陈霞,夏晨梅,戴再友,李倩倩,金玲肖,林佩丽,张忠臣,钟海兵,颜海帆,王国平,戴丽,钟玉芬,吴忠标4
  • 2019 Vol. 9 (5): 536-542. DOI:10.19586/j.2095-2341.2019.0017
  • 摘要 ( ) PDF (3895KB)( )
  • 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和阴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黏膜菌群结构,探讨 Hp 感染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对十二指肠黏膜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 Hp 感染阳性和 Hp 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各 5 例,采用 16S rRNA 基因扩增子测序方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中 Hp的定植比例,并进行菌群结构分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Hp感染阳性粘膜中菌群物种数目明显多于 Hp阴性粘膜(P<0.05),但菌群多样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溃疡黏膜中除 Hp为优势菌群外,还有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奈瑟菌属(Neisseria)。纤毛菌属(Leptotrichia)的含量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Hp 感染十二指肠黏膜后没有成为唯一的优势菌,反而增加了十二指肠黏膜内的菌群物种数目,对菌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不大;纤毛菌属(Leptotrichia)等可能与溃疡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