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生物技术进展
2018年 第8卷 第6期
发布日期:2018-11-25
糖生物学专栏
糖生物学专栏
壳寡糖的制备及其在医学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原旭冰,刘洪涛,杜昱光
2018 Vol. 8 (6):
461-468.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97
摘要 (
)
PDF
(2220KB)(
)
壳寡糖为一种由2~10个氨基葡萄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寡糖聚合物,可通过化学水解或酶降解几丁质或壳聚糖获得,在医学及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壳寡糖天然无毒,分子量相对较低,水溶性好,易于吸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壳寡糖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抗菌、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保护神经损伤等。对壳寡糖的制备和表征、生物学功能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寡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壳寡糖的深度开发提供依据。
人乳寡糖的分离分析
闫竞宇,丁俊杰,金高娃,郭志谋,梁鑫淼
2018 Vol. 8 (6):
469-476.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105
摘要 (
)
PDF
(3228KB)(
)
糖是一类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质,它不仅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源泉,还常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的各种活动。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在人乳干物质中的含量仅次于乳糖和脂肪,高于蛋白质,对婴儿的发育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乳寡糖的生物功能和结构的关系,对其组成和结构开展分析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对人乳寡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其预处理方法、分离分析和结构表征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乳寡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海洋寡糖及其衍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赵小亮,王钰婷,肖宁,王莎,张伟杰,
2018 Vol. 8 (6):
477-488.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107
摘要 (
)
PDF
(1982KB)(
)
海洋寡糖由海洋多糖经弱酸或糖苷酶等方法降解制备,具有来源丰富、结构新颖、分子量小、类型多样等特点,表现出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及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为了及时了解海洋寡糖的研究进展,促进海洋寡糖的应用与开发,就海洋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抗凝血、抗糖尿病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为海洋寡糖及其衍生物的深入研究和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植物N-糖链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何金霞,贾晓晨,王文霞,胡建恩,尹恒
2018 Vol. 8 (6):
500-508.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119
摘要 (
)
PDF
(6295KB)(
)
N-糖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胚胎发育、癌症发生发展及免疫防御等诸多复杂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基于质谱的N-糖链的检测及其定量研究在动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植物N-糖基化及N-糖链检测的相关研究要远远滞后,这也是制约植物糖生物学研究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对蛋白质N-糖链的释放、定量策略、可视化检测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指导后续植物N-糖链及N-糖组的定性定量检测提供参考。
进展评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陈枕枕,牛昱宇
2018 Vol. 8 (6):
517-521.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62
摘要 (
)
PDF
(1252KB)(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由于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s, DAns)的病变导致多巴胺含量降低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且临床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出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基于iPSCs的细胞模型可以广泛开展PD发病机制的研究,同时以iPSCs来源的DAns、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等的细胞移植治疗,更是未来PD治疗最有希望的手段。从基于iPSCs的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细胞模型与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移植治疗两个方面介绍诱导多能干细胞在PD研究中的进展,旨在分析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方面的应用及不足。
研究论文
羊肉掺假鉴别快速荧光定量PCR芯片制备及应用研究
李婷婷,张桂兰,王之莹,陈爱亮
2018 Vol. 8 (6):
522-529.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75
摘要 (
)
PDF
(3720KB)(
)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芯片的快速鉴别羊肉掺假成分的方法,将不同动物源性成分的引物及反应所需试剂预先冻干固定到空白芯片反应池内,以制备羊肉掺假鉴别快速荧光定量PCR芯片。同时,通过模拟掺假样品(在羊肉中掺入猪肉、鸡肉、鸭肉、鼠肉成分)检测实验,对所得芯片的性能进行了评价。从与ABI7500荧光定量PCR结果对比可知,基于芯片的快速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5种动物源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用性,且其PCR扩增时间较短,操作简单,满足了羊肉掺假快速鉴别的要求。该芯片的研制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效的简化羊肉制品掺假检测的步骤、缩短检测时间,且成本较低,仪器便于携带,使现场检测成为可能。研究结果为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iTRAQ技术分析五倍子作用白念珠菌后的差异蛋白表达
张晓龙,李立平,鲁仁义,阎澜,姜远英
2018 Vol. 8 (6):
537-545.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86
摘要 (
)
PDF
(1846KB)(
)
为了探讨五倍子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提取4 μg/mL五倍子提取液作用后的白念珠菌(SC5314)总蛋白,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和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经LC-MS/MS鉴定出3 721种蛋白质,其中,差异表达蛋白104种,包括57种表达上调蛋白和47种表达下调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蛋白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过氧化氢分解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五倍子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进而影响菌体能量代谢和物质生成,最终导致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