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 生物技术进展
    2019年 第9卷 第1期 发布日期:2019-01-25

进展评述

  • 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研究进展
  • 赵清辉,琚芳迪,苏泽华,罗秋丽,仪杨,张晓康,张鑫,谢飞,马雪梅
  • 2019 Vol. 9 (1): 6-12.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67
  • 摘要 ( ) PDF (1099KB)( )
  •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不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也会导致其幸存者的认知活动和感觉运动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建立合理的TBI模型有助于理解TBI病理生理机制并探索其治疗方案。许多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属体内模型,in vivo TBI model)已被用来复制人类各种创伤性脑损伤,遗憾的是,在动物实验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无效。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未掺杂体内复杂的影响因素,各种创伤性脑损伤体外模型(in vitro TBI model)被逐步建立起来。根据致伤方式的不同,可将常用的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分为机械作用力损伤模型、压力损伤模型、爆炸伤模型、反复性轻度损伤模型。对上述常用TBI模型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分析,以期为寻找在临床上具有神经保护效果的策略提供帮助。

研究论文

  • 青蒿MYB类转录因子AaBPF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马嘉伟,王宇婷,严振宁,付雪晴,赵静雅
  • 2019 Vol. 9 (1): 35-45.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90
  • 摘要 ( ) PDF (8437KB)( )
  •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国传统中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抗疟药物。但是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较低,仅为叶片干重的0.01%~1%。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调控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多项研究表明光能够调控青蒿中青蒿素的合成,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分析40 μmol/m2·s红光处理的青蒿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到青蒿MYB类转录因子AaBPF1,其基因全长为1 932 bp,编码643个氨基酸,且其表达量受红光诱导。经分析,AaBPF1基因的表达模式与青蒿素合成酶基因类似。随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System)对青蒿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检测,并对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目的基因表达量、青蒿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aBPF1能够显著激活青蒿素合成酶基因中紫穗槐-4,11-二烯合成酶(amorpha-4,11-diene synthase,ADS)基因和紫穗槐-4,11-二烯氧化酶(amorpha-4,11-diene 12-hydroxylase,CYP71AV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转录因子AaBPF1可能通过激活青蒿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来正调控青蒿素的合成。

  • 没食子酸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施沈佳,李剑瑛,黎中宝,陈俊德,吴坤远,
  • 2019 Vol. 9 (1): 54-61.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103
  • 摘要 ( ) PDF (4492KB)( )
  • 牛血红蛋白(bovine hemoglobin,BHb)与人血红蛋白高度同源,且易获得,常用于血红蛋白与小分子化合物结合的研究。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作为一种多酚类小分子化合物,可被用作小分子药物模型,研究其与BHb的相互作用,可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 spectroscopy)、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等手段,在pH 7.0条件下,研究GA与BHb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GA对BHb的氧合状态没有影响,不会使氧合血红蛋白脱氧。结合荧光光谱和相关公式计算结果可知,GA与BHb相互作用发生了荧光猝灭,且猝灭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GA与BHb相互作用的猝灭类型为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GA与BHb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298a=7.941×103 L/mol,K308a= 10.478×103 L/mol;GA与BHb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可自发发生反应;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受到扰动,色氨酸残基的荧光吸收峰强度比酪氨酸残基变化大,表明GA与BHb分子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残基。FTIR光谱和CD的检测结果显示,与GA作用前后,BHb均以α-螺旋结构为
    主,即GA对BHb分子的二级结构影响较小。
  • 一株亚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
  • 赵彭年,杨德玉,王加友,丁一凡,安鹏,王远
  • 2019 Vol. 9 (1): 69-77. DOI:10.19586/j.2095-2341.2018.0084
  • 摘要 ( ) PDF (1579KB)( )
  • 亚硝化细菌(又称氨氧化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在土壤、淡水及海洋中均有分布。亚硝化细菌在污水氨氮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亚硝化细菌的高密度发酵较为困难,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基于此,将海洋污泥在揺瓶中富集培养,利用硅胶平板和水洗琼脂平板分离获得1株亚硝化细菌,经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菌属(Nitrosomonas sp.),并通过揺瓶培养确定了此菌株的最优培养条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8.0,最适溶解氧浓度≥1.8 mg/L。经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组合及浓度:0.5% NaHCO3,0.8% (NH4)2SO4,0.1% KH2PO4,0.01% FeSO4。最后,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利用10 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并于发酵过程中进行了2次发酵液置换,当发酵75 h时,发酵液的亚硝化速率达到236 mg(N-NO-2)/L·h,与未进行发酵液置换的发酵批次相比,亚硝化速率提高了2倍。研究表明,置换发酵液极大地提高了发酵效率,对后续工业化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