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

硒与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
王锐,余涛,曾庆良,杨忠芳
2017, 7 (5): 359-366.
摘要464)      PDF (3532KB)(982)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于动植物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依托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查阅的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硒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217 mg/kg,中南地区为高硒分布区;富硒土壤的分布受煤系、黑色地层、土壤有机质、沉积作用、母岩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中国典型高硒区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秦海波,朱建明
2017, 7 (5): 367-373.
摘要303)      PDF (1502KB)(995)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其营养性的阈值范围较窄,已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典型高硒区——湖北恩施富硒岩石与土壤中硒的分布与形态、硒的赋存状态、硒的迁移转化规律、硒的生物可利用性与人体健康风险、微生物与硒相互作用等硒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规律,以及硒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硒的环境地球化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梁东丽,彭琴,崔泽玮,王丹,李哲,黄杰,QUANG Toan Dinh
2017, 7 (5): 374-380.
摘要291)      PDF (4546KB)(748)   
在对一些典型地区环境硒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硒在土壤中形态和价态转化,探讨了硒在土壤固液相中的分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明确了土壤中硒的转化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系统归纳了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形态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硒有效性的化学浸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进展
李海蓉,杨林生,谭见安,王五一,侯少范,李永华,虞江萍,韦炳干
2017, 7 (5): 381-386.
摘要275)      PDF (3791KB)(681)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严重。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我国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我国环境硒的地域分异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关系、低硒环境成因与低硒环境改良,以及硒与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地理环境中硒与健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不同人群硒营养的健康基线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土壤低硒带的气候成因研究
孙国新,李媛,李刚,陈正4,朱永官,
2017, 7 (5): 387-394.
摘要358)      PDF (14194KB)(378)   
我国土壤硒含量分布严重不均,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存在一条典型的土壤低硒带,然而该低硒带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硒干湿沉降和挥发的机理,亚洲季风造成的硒沉降和微生物驱动的硒挥发被认为是形成我国低硒带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夏季季风引起的湿沉降是东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季风引起的干沉降是西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因为硒挥发与沉降量相当,土壤中硒净积累很少,形成了低硒带。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土壤中的硒含量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研究
袁林喜,张影
2017, 7 (5): 395-401.
摘要297)      PDF (6019KB)(602)   
对湖北恩施的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显示其根际微生物相较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丰度和更低的复杂度,而且主要由α-变形菌纲(15%~22%)、β-变形菌纲(10%~16%)、放线菌纲(10%~18%)、酸杆菌纲(8%~15%)、γ-变形菌纲(5%~16%)等组成;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存在很多特异性微生物,如:硝化螺旋菌纲(2%~5%)、芽单孢菌纲(2%~5%)、疣微菌纲(2%~4%)、浮霉菌纲(1%~2%)、其他(丰佑菌纲、鞘脂杆菌纲、芽孢杆菌纲、梭菌纲)(3%~4%)。代表性的根际微生物α-变形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可能在壶瓶碎米荠对硒的吸收、积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筛选鉴定及硒活化特性评价
龙云川,陈轩,周少奇,
2017, 7 (5): 402-408.
摘要273)      PDF (3390KB)(794)   
通过对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化土壤硒的性能研究,揭示根际菌产铁载体与活化硒素性能的相关性。利用铬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法从贵州开阳地区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产铁载体菌株,而后定量检测其产铁载体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检测其产吲哚乙酸能力,通过16S rRNA序列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另外,通过浸提剂提取的水溶态硒、有效硒含量高低反应菌株对土壤硒的活化能力。研究结果显示:5株菌株具有较强的铁载体分泌能力,其中菌株WD06铁载体活性单位高达73%,达到产铁载体能力较高级;各菌株均具有一定的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各菌株可对土壤中的硒起到较强的活化作用,将水溶态硒含量提高2.50~7.85倍、有效硒含量提高0.46~4.72倍;3株硒活化效果较好的菌株中,WD01经鉴定为Klebsiella michiganensis,WD06为Serratia marcescens,WD07为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该研究结果为土壤硒微生物强化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生物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张泽洲,朱元元,李梦,李单,侯遇珠,袁林喜,尹雪斌
2017, 7 (5): 409-414.
摘要238)      PDF (2399KB)(769)   
对近年来关于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高硒生物样品(>10 mg Se/kg)和低硒生物样品(<1 mg Se/kg)的硒形态组分提取方法,以及利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LC-AFS)、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HPLC-ICP-MS)等仪器联用的方法分离、检测硒的形态组分。此外,对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STXM)原位微区分析微生物样品的硒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