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 生物技术进展
    2020年 第10卷 第4期 发布日期:2020-07-25

进展评述

研究论文

  • 融合铁蛋白的猪瘟病毒囊膜蛋白E2的表达及鉴定
  • 魏珍珍,曾振,杜梦潭,刘兴健,张志芳,胡小元,李轶女,易咏竹
  • 2020 Vol. 10 (4): 386-392. DOI:10.19586/j.2095-2341.2020.0028
  • 摘要 ( ) PDF (2825KB)( )
  • 目前,传统的灭活猪瘟疫苗及弱毒(减毒)猪瘟疫苗存在免疫保护期短、毒力返强等缺点,而蛋白源性亚单位疫苗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铁蛋白24个亚基可以自组装成稳定的多聚体纳米颗粒,成为理想的抗原呈递载体和疫苗开发平台。基于此,将铁蛋白与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猪瘟病毒囊膜蛋白E2(具有高保守性的保护性抗原)结合,构建融合基因E2-Fe,将该基因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条件的探索及其高效表达,再将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镍柱纯化、质谱分析、Western-blotting验证及电镜检测。结果显示,融合基因E2-Fe已成功克隆到pET-28a载体上,0.50%乳糖诱导6 h为融合蛋白E2-Fe表达的最优条件;质谱分析与Western-blotting均显示融合蛋白的大小约为51 kD,与理论值相符;电镜观察到的纳米颗粒直径约为20 nm。结果表明,融合铁蛋白的猪瘟病毒囊膜蛋白E2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经镍柱纯化后可获得数量可观的自组装纳米颗粒抗原,为研究新的猪瘟疫苗拓宽了研究思路。
  • 氢气影响大鼠神经兴奋传导的研究
  • 张晓康,仪杨,谢飞,张昭,马胜男,赵鹏翔,马雪梅
  • 2020 Vol. 10 (4): 393-399. DOI:10.19586/j.2095-2341.2020.0018
  • 摘要 ( ) PDF (1820KB)( )
  • 氢气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气体分子,可以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睡眠障碍和毒瘾戒断症状等的治疗和改善,普遍认为和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有关,但氢气对神经功能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究氢气对神经功能的调控机制,通过脑片膜片钳技术分别检测了氢瞬时作用大鼠大脑切片皮层神经细胞和饮用富氢水(8周)大鼠大脑切片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以判断氢的干预是否能够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检测饮用富氢水(8周)大鼠大脑切片皮层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以进一步探究氢气影响神经兴奋传导的具体机制。结果表明,氢气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阈值电压、动作电位间隔和输入抗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氢气处理组静息膜电位升高,神经细胞爆发动作电位阈值升高,表明氢气可能对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影响,氢处理能够使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明显降低。大鼠在连续饮用富氢水8周后大脑皮层同样显现出兴奋性降低趋势,经LCMS测定,发现神经递质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研究提示,氢气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电荷差异变化或者直接影响神经细胞表面钠、钾等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调节。
  • 氢分子对肝癌细胞Huh7的影响
  • 商蕾,李佳腊,苏泽华,谢飞,马雪梅
  • 2020 Vol. 10 (4): 400-408. DOI:10.19586/j.2095-2341.2020.0024
  • 摘要 ( ) PDF (6171KB)( )
  • 氢分子对癌症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或改善效果,并且获得简单、使用简便且无副作用。为了明确氢分子对肝癌细胞Huh7的影响,从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成瘤能力、细胞迁移侵袭等方面研究了氢分子对肝癌细胞Huh7的作用效果。细胞活性检测(CCK-8法)结果表明,氢分子对Huh7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细胞成瘤能力实验中,克隆球实验显示,含氢培养基组(H)细胞成球数目有所减少,同时克隆球直径大小显著降低(P<0.000 1);平板克隆实验显示,H组细胞克隆的数量也显著减少(P<0.001),说明氢分子可以抑制Huh7细胞的干性。氢分子对Huh7细胞周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且具有促凋亡的作用和抑制细胞迁移与浸润的效果。同时,氢分子对细胞内中间丝波形蛋白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氢分子降低了Huh7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减弱了Huh7细胞的干性,同时抑制了细胞侵袭及迁移的能力,降低了细胞波形蛋白的表达,为氢分子用于肝癌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SCHIP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许杰,王可飞,魏晓晶,龚莉欣,焦阳,邱录贵,郝牧
  • 2020 Vol. 10 (4): 417-425. DOI:10.19586/j.2095-2341.2020.0019
  • 摘要 ( ) PDF (9206KB)( )
  • 通过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探讨施旺膜蛋白相互作用因子1(schwannomin interacting protein 1,SCHIP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首先,对Oncomine数据库中收录的所有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loid leukaemia,AML)数据集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目标基因SCHIP1并进一步分析其在AML病人中的表达变化。随后,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含生存信息的AML数据集源文件,分析SCHIP1表达对疾病的预后作用。另外,利用TCGA数据库对SCHIP1的表达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及与FLT3基因突变、PML/RARα融合基因和RAS活化等高危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利用GEPIA2工具验证SCHIP1的表达情况、预后意义及与FLT3、PML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Oncomine数据库中收录了44个AML数据集,总计共3 534个样本数据。其中5个数据集共1 188个样本包含“Cancer vs. Normal”的mRNA表达数据,对其进行荟萃分析显示SCHIP1位于显著高表达分子的第17位。生存分析显示,SCHIP1表达量与AML患者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亚组分析显示SCHIP1在M0/M1/M2中较M3/M6中表达更高,但与年龄、性别和种族无关。另外,相关性研究分析显示SCHIP1与FLT3基因突变弱相关,但与PML/RARα融合基因和RAS活化等高危因素无显著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SCHIP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因此,SCHIP1可作为疾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并有望成为AML的精准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