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 第7卷 第1期 发布日期:2017-01-25

进展评述

研究论文

  • 玉米转录因子ZmER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史庆玲,董永彬,周强,马智艳,乔大河,邓飞,李玉玲
  • 2017 Vol. 7 (1): 38-42.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07
  • 摘要 ( ) PDF (2850KB)( )
  • ERF类转录因子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下游响应因子,参与乙烯调控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从玉米自交系丹232授粉后20 d的胚乳中克隆了一个ERF类转录因子ZmERF1,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ERF1基因全长811 bp,ORF 690 bp,编码23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含有3个α-helix和1个β-sheet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单子叶高粱SbERF和水稻OsERF同源性较高。在体外原核表达系统中能够检测到重组蛋白His-ZmERF1,并用Western Blot验证了所表达蛋白为重组蛋白,表明该基因具有体外活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胚乳发育的前期表达量较少,后期(36 d)表达量较高。进一步对胚乳总蛋白的定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胚乳发育后期积累量高于发育前期。因此,初步推测玉米ZmERF1可能在籽粒胚乳发育后期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基因家族转录因子并进一步阐明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 大鼠慢性束缚应激后肠道病理及其菌群变化
  • 王华,王志红
  • 2017 Vol. 7 (1): 52-57.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09
  • 摘要 ( ) PDF (5917KB)( )
  • 基于慢性束缚应激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模型,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PCR技术观察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及菌群变化规律。选取1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采用束缚筒每天束缚应激4 h,连续造模30 d,造模前后记录大鼠的体重并于造模后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脱臼法处死并收集大鼠肠道组织及其内容物,包被切片后进行HE染色,肠道内容物初步分离后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ERIC-PCR检测菌群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模型组大鼠体重、穿越次数、直立次数、理毛次数均显著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糖水偏爱显著降低;造模后大鼠肠道微绒毛结构破损严重,细胞核轻微固缩且深染,肠道菌群变化明显,出现了多个特征性变化条带。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并结合行为学评估成功建立了大鼠慢性应激模型,结合病理学检测和肠道菌群表达谱变化为基于慢性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