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 第7卷 第1期
发布日期:2017-01-25
进展评述
研究论文
-
拟南芥质体定位的叶酰谷氨酸合成酶基因在低氮条件下的功能分析
-
许博思,孟红岩,张春义,姜凌
-
2017 Vol. 7 (1):
30-37.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06
-
摘要 (
)
PDF
(4382KB)(
)
-
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folylpolyglutamate synthetase, FPGS)在细胞的不同位置负责将多个谷氨酸残基逐个加在单谷氨酸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ate, THF)的γ-羧基上,从而形成有活性的多尾形式四氢叶酸。AtDFB是定位在质体中的FPGS,利用AtDFB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Atdfb-3,通过比较野生型拟南芥及突变体在不同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状态以了解AtDFB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AtDFB基因功能的缺失导致Atdfb-3突变体主根的急剧缩短,叶酸含量的明显下降;而在Atdfb-3突变体中过表达AtDFB基因后,在低氮条件下的表型恢复至野生型拟南芥水平,并且叶酸含量有所提高。综上所述,AtDFB基因在拟南芥叶酸合成代谢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影响低氮环境下植物主根的发育。
-
玉米转录因子ZmER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史庆玲,董永彬,周强,马智艳,乔大河,邓飞,李玉玲
-
2017 Vol. 7 (1):
38-42.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07
-
摘要 (
)
PDF
(2850KB)(
)
-
ERF类转录因子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下游响应因子,参与乙烯调控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从玉米自交系丹232授粉后20 d的胚乳中克隆了一个ERF类转录因子ZmERF1,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ERF1基因全长811 bp,ORF 690 bp,编码23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含有3个α-helix和1个β-sheet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单子叶高粱SbERF和水稻OsERF同源性较高。在体外原核表达系统中能够检测到重组蛋白His-ZmERF1,并用Western Blot验证了所表达蛋白为重组蛋白,表明该基因具有体外活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胚乳发育的前期表达量较少,后期(36 d)表达量较高。进一步对胚乳总蛋白的定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胚乳发育后期积累量高于发育前期。因此,初步推测玉米ZmERF1可能在籽粒胚乳发育后期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基因家族转录因子并进一步阐明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
大鼠慢性束缚应激后肠道病理及其菌群变化
-
王华,王志红
-
2017 Vol. 7 (1):
52-57.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09
-
摘要 (
)
PDF
(5917KB)(
)
-
基于慢性束缚应激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模型,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PCR技术观察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及菌群变化规律。选取1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采用束缚筒每天束缚应激4 h,连续造模30 d,造模前后记录大鼠的体重并于造模后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脱臼法处死并收集大鼠肠道组织及其内容物,包被切片后进行HE染色,肠道内容物初步分离后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ERIC-PCR检测菌群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模型组大鼠体重、穿越次数、直立次数、理毛次数均显著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糖水偏爱显著降低;造模后大鼠肠道微绒毛结构破损严重,细胞核轻微固缩且深染,肠道菌群变化明显,出现了多个特征性变化条带。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并结合行为学评估成功建立了大鼠慢性应激模型,结合病理学检测和肠道菌群表达谱变化为基于慢性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耐辐射异常球菌σ因子Sig2高温胁迫的功能分析
-
田烨,王琳,周正富,张维,陈明
-
2017 Vol. 7 (1):
65-71.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7.01.11
-
摘要 (
)
PDF
(2549KB)(
)
-
σ因子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一个亚基,能可逆地结合于RNA聚合酶核心酶的活性催化位点,促进RNA聚合酶正确识别转录起始位点,特异地激活相应基因的表达。耐辐射异常球菌具有极强的抗极端辐射氧化和高温的能力及环境适应性,它含有3个σ因子,其中Sig2可能在该菌环境适应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了耐辐射异常球菌sig2基因的缺失突变株Δsig2,通过48℃高温胁迫冲击实验发现Δsig2对热具有极强的敏感性,相对于对照菌株DR野生型生存能力明显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sig2基因的缺失导致热胁迫相关基因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从而推测sig2基因参与了热胁迫反应的调控。
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