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
生物技术进展
2015年 第5卷 第6期
发布日期:2015-11-25
综述
进展评述
研究论文
-
分子改造cryNAc基因的转基因水稻创制及其功能评价
-
岳琳,李楠,王阳,刘洋,柳青,金永梅,尹悦佳
-
2015 Vol. 5 (6):
429-435.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5.06.05
-
摘要 (
)
PDF
(5326KB)(
)
-
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Cry蛋白进行改造是创制新Bt蛋白的主要途径之一。Cry蛋白改造涉及结构域交换、定点突变、蛋白截断等多种方法。利用结构域交换、密码子优化方法对Bt基因进行合理化设计改造,获得新型Bt蛋白编码基因cryNAc,进一步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吉林省水稻主栽品种吉粳88中,并开展了转基因后代的分子鉴定和抗虫性功能评价相关研究工作。分子检测结果表明cryNAc基因成功整合进入吉粳88基因组中,且稳定表达;CryNAc蛋白在各个发育时期根、茎、叶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灌浆期水稻叶片中蛋白表达量最高(2 959.73 ng/g),分蘖期茎中蛋白表达量最低(150.9 ng/g);田间接虫试验表明cryNAc转基因水稻抗二化螟的能力显著。上述结果表明cryNAc基因可作为新的cry基因用于作物遗传改良。
-
银柴胡离体培养与毛状根诱导技术初步研究
-
胡海英,吴晓玲
-
2015 Vol. 5 (6):
436-440.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5.06.06
-
摘要 (
)
PDF
(4061KB)(
)
-
以银柴胡茎段为外植体,经消毒获得无菌再生材料后,筛选发根农杆菌介导毛状根诱导产生的最适条件。结果显示:最适的无菌消毒方法为:70%酒精浸5 s,0.1%升汞消毒3 min,获得了银柴胡离体培养材料;以发根农杆菌A4菌株介导的银柴胡毛状根诱导过程中,与叶片和不带腋芽茎段相比,带腋芽茎段为最适转化外植体,用OD600=0.8的菌液侵染茎段15 min,共培养3 d,800 mg/L头孢噻肟钠除菌,其诱导率及诱导密度最高,分别为100%和4.7,为最适诱导条件。研究结果说明在适合条件下,银柴胡带腋芽茎段适于诱导毛状根。
-
猫ω-like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和生物活性检测
-
刘兴健,杨鑫,张志芳,李轶女,易咏竹,胡小元
-
2015 Vol. 5 (6):
441-445.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5.06.07
-
摘要 (
)
PDF
(2166KB)(
)
-
干扰素在畜牧养殖业和宠物治疗中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和提高疫苗免疫效力。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中表达猫ω-like干扰素,将猫ω-like干扰素基因进行优化后合成,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上,与病毒复制基因失活拯救型BmBacmid病毒DNA共转染BmN细胞系,获得重组BmNPV病毒,猫ω-like干扰素基因位于多角体基因启动子下游,用重组病毒感染家蚕收获表达产物。采用细胞病变法利用干扰素抑制VSV-GFP感染猫肾细胞的方法来测定干扰素活性,结果显示干扰素效价可以达到4.53×106IU/mL以上。研究结果有望为研制新型动物干扰素疫苗提供参考。
-
幽门螺旋杆菌ATCC 43504感染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刘昆梅,刘宏鹏,郭乐,
-
2015 Vol. 5 (6):
446-450.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5.06.08
-
摘要 (
)
PDF
(3936KB)(
)
-
利用幽门螺旋杆菌标准菌株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小鼠胃炎模型对Hp疫苗研制、Hp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抗Hp药物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灌胃国际标准菌株幽门螺旋杆菌Hp ATCC 43504,构建了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利用小鼠胃部Hp尿素酶活性检测、Hp的定量培养、PCR检测、组织病理学等多种方法鉴定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通过Hp诊断试剂盒检测,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呈现玫瑰红色,而健康小鼠的胃组织不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依旧呈现黄色;通过小鼠胃组织匀浆液培养Hp,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均可在BHI血平板长出Hp菌落,而对照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不能培养出Hp菌落;利用PCR对造模组和对照组BALB/c小鼠的胃组织进行Hp检测,造模组小鼠胃组织可扩增出150 bp的DNA产物,而对照组小鼠胃组织无扩增产物;通过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胃部病理变化和炎症情况,与健康BALB/c小鼠比较,造模组小鼠胃粘膜和粘膜下层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胃部炎症明显。利用国际标准菌株Hp ATCC 43504菌株成功构建了BALB/c小鼠胃炎模型,为评价防治Hp感染药物的效果奠定了实验基础。
-
石灰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
-
杜瑞英,王艳红,唐明灯,李盟军,艾绍英
-
2015 Vol. 5 (6):
461-467.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5.06.11
-
摘要 (
)
PDF
(2059KB)(
)
-
为了研究铅污染菜地土壤施用石灰对小白菜-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持续效果,探讨石灰修复铅污染菜地土壤的可行性,采集铅污染菜地土壤开展连续盆栽试验,设置5个石灰用量处理(0、1.5 g/kg、3.0 g/kg、4.5 g/kg、6.0 g/kg)。石灰施入土壤中平衡2周后移栽小白菜,连续种植3茬。同时采集小白菜样本和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土壤Pb有效态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并分别测定小白菜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和铅含量。结果显示:石灰对降低土壤铅有效态和小白菜中铅含量的持效性较差,但施用石灰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特别是种植小白菜后对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活性效果更明显,研究发现对羧酸类和胺类等碳源利用能力强的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铅有效态的含量,对聚合物类、糖类、氨基酸类和其他类碳源利用能力强的微生物可以降低小白菜中的铅含量。研究结果为石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使用提供了更合理的理论支撑。
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