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

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玉米盐胁迫和MeJA处理下的转录组联合分析
刘卓颖, 周晓今, 黄燕丽, 逄森
2025, 15 (2): 263-275.
摘要9)   HTML0)    PDF (8525KB)(3)   

玉米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盐胁迫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茉莉酸及其衍生物(jasmonates, JAs)是与植物防御相关的天然植物激素,基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JAs在响应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玉米中JAs介导的盐胁迫响应的具体机制,分别对100 μmol·L-1 MeJA和200 mmol·L-1 NaCl处理6 h玉米幼苗的地上和地下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交叉分析得到JA诱导且响应高盐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DEGs),并挑选8个DEGs通过RT-qPCR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地上和地下部组织中分别共有362和803个基因差异表达,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涉及糖的合成转运、防御性次生代谢物合成、抗氧化酶合成以及脱落酸和乙烯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提示JA信号通路诱导玉米高盐胁迫响应的潜在关键基因和代谢途径,为进一步挖掘JA信号通路调控抗盐性的具体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LP012-1转化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张月秋, 傅芳奇, 张华, 陈一帆, 王晨尧, 蒋红叶, 李亚辉, 廖一尘, 王丹, 孙宇, 付伟, 陈红
2025, 15 (2): 276-286.
摘要7)   HTML0)    PDF (1611KB)(2)   

转化体标准化检测方法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应用和定量标识制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基于插入序列左边界的信息,以耐除草剂大豆LP012-1转化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方法。以外源插入序列位点左边界为靶标序列设计引物及其相应的探针,筛选获得了最优的引物组合,并优化引物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确定线性动力学范围在0.018~100 ng,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5%、0.10%;正确度、精密度、实验室内稳健性和实验室间的联合验证误差均小于25%。研究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健性强,可以为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LP012-1的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并服务于生物育种商业化。

新型GH45家族纤维素酶的智能挖掘及其在里氏木霉中的高效表达
王瑾, 白静, 赵晶, 田健, 张伟, 王苑, 杨浩萌, 石美杉, 张贝贝, 徐欣欣, 黄火清
2025, 15 (2): 287-295.
摘要6)   HTML0)    PDF (1914KB)(1)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蛋白性质预测模型挖掘新型GH45家族纤维素酶,实现其在里氏木霉中的高效表达,以期为畜牧饲料加工提供新的酶源。通过Preoptem蛋白模型预测工具结合公共数据库Uniparc,筛选得到Thielaviopsis punctulate来源的GH45家族纤维素酶TpCel45A。将其编码基因进行合成后构建表达载体,通过原生质体转化里氏木霉菌株,表达纯化获得重组TpCel45A蛋白并进行酶学性质测定。结果显示,重组TpCel45A的最适温度为55 ℃,最适pH为5.5,并展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80 ℃处理15 min后仍保持84%以上的酶活。重组TpCel45A具有宽泛的pH稳定性,在pH 4.0~9.0范围内处理1 h后剩余酶活力达52%以上。动力学参数测定显示,TpCel45A的 Km为8.04 mg·mL-1, Vmax为19.04 mg·mL-1·min-1kcat为377.1 s-1,催化效率kcat/Km值为46.9。TpCel45A的挖掘、鉴定及异源表达为纤维素酶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酶源。此外,TpCel45A优异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使其在高温制粒工艺和不同pH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尤其在饲料加工和生物质转化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草酰巴豆酸互变异构酶催化合成肉桂醛的条件优化及其应用潜力分析
陈熙, 黄火清, 柏映国, 王苑, 夏呈强, 罗会颖, 姚斌, 涂涛, 刘晓青
2025, 15 (2): 296-304.
摘要6)   HTML0)    PDF (2504KB)(1)   

肉桂醛是一种重要的天然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饲料添加剂领域,然而传统化学合成方法存在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酶催化作为一种绿色合成途径,具有专一性高、环境友好的优点,对于探索酶催化合成肉桂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OT构建pET-20b-4-OT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4-草酰巴豆酸互变异构酶(4-oxalocrotonate tautomerase,4-OT),验证以苯甲醛和乙醛为底物合成肉桂醛的能力,并在不同pH、温度、酶浓度、盐浓度及底物浓度下研究其合成性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肉桂醛产量并分析优化条件对肉桂醛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OT在最适pH 7.3,最适温度37 ℃,酶浓度为15 mg·mL-1时肉桂醛产量较初始条件提高181%,125 mmol·L-1 K2HPO4-KH2PO4能显著提升酶活性;底物苯甲醛和乙醛的最优浓度分别为0.5和500 mmol·L-1。扩大反应体系至400 mL后,肉桂醛产量最终提升719倍,转化率提高143倍。研究优化了4-OT催化合成肉桂醛的条件,显著提升了其催化效率和产量,为4-OT在肉桂醛绿色合成中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压裂液驱提页岩油内源复合菌群的筛选与条件优化
邱思元, 徐晶雪, 张奕婷, 孙盛阳, 盛冬雪, 高佳欣, 曲丽娜
2025, 15 (2): 305-313.
摘要8)   HTML0)    PDF (4583KB)(3)   

水力压裂技术在高效开采页岩油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有较高的污染风险。利用页岩油内源功能菌系所产发酵液作为生物压裂液,参与页岩油的绿色开采,能够显著提高页岩油采收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血平板初筛功能菌株,再以表面活性剂产量等作为评判标准,确定3株功能菌株并进行16S rDNA测序鉴定种属信息。按1、2、3 μL的不同接种量比例,对3株菌株复配成等体积的不同菌系,获得最优菌系配比。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适因素,再采用正交法及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获得高产培养条件。结果发现,3株高效功能菌株分别为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陶厄氏菌属,复配比例为2∶2∶1。最适培养配方为乳糖浓度13.87 g·L-1、过硫酸铵2.13 g·L-1、亚硫酸铁1.75 g·L-1、pH 6,该条件下菌系的表面活性剂产量为315.51 mg·L-1,相比初始产量(187.30 mg·L-1),增长了59.37%。研究结果为页岩油生物压裂液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可视化计量分析
王梓乐, 陈冬东, 彭涛
2025, 15 (2): 314-324.
摘要8)   HTML1)    PDF (3971KB)(21)   

真菌毒素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升真菌毒素检验检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文献计量学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与真菌毒素检测相关文献的出版量、高产国家、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发文期刊、高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期望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数据参考。结果显示,真菌毒素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国际上已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稳居第一,研究成果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比利时根特大学、De Saeger Sarah和《Food Control》分别是最高产的研究机构、人员和学术期刊,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推进,我国研究人员逐渐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关键词聚类显示研究主题集中在真菌毒素的产生、真菌毒素的仪器分析、免疫分析、毒性和风险评估方向;免疫分析主题中具有更多的新发高频关键词,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等新识别元件和新检测模式的开发是前沿性研究热点。

qPCR法构建双菌发酵制氢中两菌动态监测标准曲线
马含笑
2025, 15 (2): 325-332.
摘要9)   HTML0)    PDF (3505KB)(2)   

为了更好地了解由新的产氢菌株Bacillus cereus ATCC 14 579 (T)和Brevundimonas naejangsanensis BIO-TAS2-2 (T)构成的双菌体系制氢的互作机理,有效控制发酵制氢过程以提高氢气产量, 建立标准曲线以监测该双菌体系中两种细菌的动态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建立了两菌动态监测方法。首先以两株产氢菌的全基因组为模板,设计引物首次扩增出了它们的氢酶基因(Genbank No. CP015727.1CP015614.1)。随后将扩增得到的两菌的氢酶序列与pMD19-T载体连接构建氢酶质粒,用其做模板进行qPCR扩增,以不同氢酶质粒浓度的对数值和对应的循环阈值(Ct)建立标准曲线,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3.435 36 x+53.5698 7和y=-3.374 62 x+43.079 02,对应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7和0.998,扩增效率分别为95.5%和97.8%。建立的标准曲线符合要求,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它们对发酵体系中的两种细菌进行绝对定量。方法为研究两株产氢菌在以不同底物进行混合发酵制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控制发酵过程奠定了基础,还为其他酶基因的体外扩增提供了方法学指导。

双光POCT型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关键技术的研究
贾艳艳, 郭红壮
2025, 15 (2): 333-340.
摘要8)   HTML0)    PDF (3238KB)(1)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由于不受采样时血糖浓度影响,因而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对病情的监控更具有意义。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利用光对物质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设计了一款双光POCT型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装置,对其激发光路、孵育工位等主要部件进行了建模仿真,对仪器的主要性能进行了验证,并与UV-1780分光光度计进行了仪器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装置的线性相关性R2=0.998 4,重复性≤ 0.997 9%,孵育工位的平均升温速度为0.44 ℃·s-1,温度均匀性≤ ± 0.1 ℃(温度为37.3 ℃)。与UV-1780分光光度计测量21种不同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抗凝血阳性质控品样本的趋势一致,充分证明了本装置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装置的POCT化提供了前期的实验基础。

Ptbp1在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
朱旭, 张英楠, 马金法, 石莉红
2025, 15 (2): 341-348.
摘要8)   HTML0)    PDF (2335KB)(1)   

研究旨在探究经典的RNA结合蛋白多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PTBP1)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通过Cre;Flox系统,构建了在造血系统中特异性敲除Ptbp1的Mx1-Cre; Ptbp1fl/fl小鼠模型,并利用Notch1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原代骨髓lin-细胞,通过移植实验,建立敲除Ptbp1的T-ALL疾病模型。研究发现Ptbp1的缺失加速了T-ALL的发展,表现为Ptbp1敲除组小鼠骨髓中Notch1-GFP+细胞比例更高,提示疾病发展速度更快。此外,Ptbp1敲除后的白血病细胞表现为增殖能力增强以及凋亡水平降低,这与小鼠体内实验观察到疾病快速进展相吻合。这些结果提示Ptbp1在T-ALL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Ptbp1作为T-ALL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更多认识。

基于小鼠白血病模型探究不同定居部位对白血病细胞干性的影响
王尚尚, 薛贞雅, 邢海燕, 杨雪, 王敏, 饶青
2025, 15 (2): 349-354.
摘要7)   HTML0)    PDF (1710KB)(2)   

自我更新、静息及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是白血病干细胞的重要特征,也是白血病化疗后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骨髓及脾脏是白血病干细胞的定居部位,探索不同微环境下的白血病细胞干性特征对阐明其干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ML1-ETO9a (AE9a)小鼠白血病模型,探讨骨髓不同区域和脾脏中定居的白血病细胞干性特征;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及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阐明干性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通过DAPI和Ki67联合标记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G0期细胞比例;通过集落形成实验确定集落形成能力,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T-qPCR )验证相关分子表达。研究结果发现,与脾脏相比,定居在骨内膜的白血病细胞具有更显著的干性基因表达特征、更高的G0期比例和更强的集落形成能力。骨内膜白血病细胞高表达的基因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通路显著富集,其中相关分子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结果表明骨内膜定居的白血病细胞具有最强的干性特征,IL-1β可能通过IL-1通路介导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干细胞干性的维持,IL-1通路有望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的治疗靶点。

慢病毒介导的 PDE12稳定敲低和过表达胃癌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细胞定位分析
刘乙锦, 许文扬, 魏锦骥, 宋欢喜, 李佳慧, 张丽娜
2025, 15 (2): 355-363.
摘要12)   HTML3)    PDF (4145KB)(6)   

磷酸二酯酶12(phosphodiesterase 12,PDE12)是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磷酸酶(endonuclease/exonuclease/phosphatase,EEP)超家族成员之一。为进一步研究PDE12基因在细胞中的功能,拟使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在胃癌细胞中稳定敲低和过表达PDE12基因并获得相应的稳转细胞模型。首先将靶向敲低PDE12基因的shRNA序列插入慢病毒干扰载体pLVX-shRNA2-Puro,PDE12基因全长cDNA插入慢病毒过表达载体pCDH-CMV-MCS-EF1-GFP-Puro,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包装慢病毒并感染人胃癌细胞MKN-45和BGC-823,然后用嘌呤霉素筛选出稳转细胞系,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DE12在稳转胃癌细胞系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低和过表达效率。此外,还构建了pEGFP-PDE1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MKN-45和BGC-823,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分析PDE12在胃癌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显示,MKN-45-shPDE12和BGC-823-shPDE12稳转细胞中PDE1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MKN-45-PDE12和BGC-823-PDE12稳转细胞中PDE1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提示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成功构建了稳定敲低和过表达PDE12的胃癌细胞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表达PDE12的绿色荧光在核质中均有分布,进一步通过线粒体MitoTracker Red染色发现PDE12表达的绿色荧光与线粒体MitoTracker Red红色荧光存在共定位,说明PDE12定位在胃癌细胞的线粒体中。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深入研究PDE12在胃癌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根系木质素含量影响玉米耐盐性的机制研究
张青云, 马蕾, 胥华, 靳礼安, 邹俊杰, 王宝宝, 陈全家, 徐妙云
2025, 15 (1): 67-77.
摘要908)   HTML2)    PDF (5038KB)(24)   

土壤盐度是全球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三大作物之一,而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木质素作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研究玉米中木质素的积累及细胞壁增厚对高盐度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耐盐玉米自交系(Zhongke4M、Zheng58)和盐敏感玉米自交系(PH4CV、Chang7-2)为研究对象,采用清水对照和200 mmol·L-1 NaCl处理,分析不同盐浓度下玉米根系的形态变化、细胞学特征,检测相关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和基因表达的差异。甲苯胺蓝染色结果表明,耐盐自交系Zhongke4M和Zheng58在盐胁迫下根皮层和内皮层面积的减少明显低于盐敏感玉米自交系PH4CV、Chang7-2。此外,番红荧光观察显示,耐盐自交系在盐胁迫下木质化程度增强或保持稳定,而盐敏感自交系则木质化程度下降。结果表明,耐盐自交系Zhongke4M和Zheng58在盐胁迫下木质素含量稳定,而盐敏感自交系显著降低。酶活性分析显示,盐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d dehydrogenase,CAD)在盐敏感自交系中活性降低,而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C4H)在耐盐自交系中活性上升。RNA-seq分析确定了3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其在不同玉米品种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玉米通过调节木质素积累和细胞壁结构应对盐胁迫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揭示玉米的耐盐机制。

基于数字PCR方法的玉米内标准基因比较研究
齐鑫, 李欣然, 郭亚宁, 王丹, 李凯, 吴琼, 李亮
2025, 15 (1): 78-85.
摘要1213)   HTML0)    PDF (4487KB)(20)   

随着转基因玉米种类以及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转基因玉米相关产品的定性和定量检测需求日益迫切。选择稳定遗传、特异性强的内标准基因对于转基因玉米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字PCR技术对hmgadh1-1adh1-2ivrI-1ivrI-2zSSIIb-1zSSIIb-2zein-1zein-2在内的9种玉米内标准基因进行了筛选比较,通过退火温度的优化,找到各自最适的退火温度,并以转基因玉米MON810为研究对象,用上述内标准基因进行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adh1-1adh1-2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拷贝数检测。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转基因玉米内标准基因的选择和相关定量检测提供参考,并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于TaqMan-qPCR技术的 OsWx基因编辑水稻检测方法的建立
胡广, 王智, 付伟, 石雨婷, 陈珊珊, 罗亮, 魏霜
2025, 15 (1): 86-92.
摘要29)   HTML0)    PDF (2364KB)(9)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分子工具,通过定向改造基因组序列,在基因功能分析和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其可对受体生物实现几乎无痕编辑,这增加了对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难度。因此,建立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市场上基因编辑产品的监管。以OsWx基因CRISPR/Cas9基因编辑材料为研究对象,设计编辑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qPCR)检测。研究所建立的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有效地区分OsWx单碱基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

酶制剂预处理对酵母菌发酵烟叶的影响
刘晓敏, 卢婷, 李勇, 王猛, 朱保昆, 张伟
2025, 15 (1): 93-101.
摘要24)   HTML1)    PDF (1298KB)(6)   

为研究不同酶制剂对发酵烟叶的影响,以云南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多种酶制剂对烟叶进行酶解处理,并利用葡萄酒果酒酵母菌发酵技术,旨在制备出风味更为丰富饱满的烟叶产品。实验分析了不同酶制剂处理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酶解处理,各组烟叶的水分含量和含氮量无较大变化,含氮量大致在0.98%~1.18%,其中100 U·g-1风味蛋白酶处理组烟叶中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2.11%和5.93%。各组烟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均有所提升,最高为180.029 μg·g-1,而且各组烟叶中主要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也得到提升,如新植二烯、苯乙醇、茄酮和巨豆三烯酮等,各组烟叶经酶解处理后感官品质也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发现,利用70 U·g-1风味蛋白酶和50 U·g-1 α-淀粉酶复配对烟叶进行酶解处理,可以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协调,香气成分更充足,感官指标也更好。因此,通过酶解发酵的方式可以提升烟叶的品质,为烟叶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五月艾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重金属含量测定与分析
李宁洁, 景炳年, 王伟, 刘雨晴, 谢晓阳, 董跟来, 王学方, 魏磊
2025, 15 (1): 102-109.
摘要36)   HTML0)    PDF (615KB)(36)   

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在民间可作为一种食品原料,但对其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缺乏系统的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和文献推荐的方法测定五月艾中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活性物质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五月艾营养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蛋白质(31.62%)、碳水化合物(29.86%)、粗纤维(22.57%)、总糖(20.94%)、灰分(8.76%)和脂肪(7.42%);富含多种维生素,包括VK1、VB1、VB2、VB12和叶酸,其中VB2含量高达1 mg·100 g-1;含有Na、K、Ca、Zn、Mg、Mn、Fe、Cu、Se等多种矿质元素,其中K的含量最高,达28 747.71 mg·kg-1;含有除精氨酸以外的17种人体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24.57 g·100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比40.13%,功能性氨基酸占比56.7%;主要活性物质包括三萜和多糖类化合物,其含量分别为5.38%和2.91%;除镉元素外,汞、铅、铬和砷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因此,五月艾是一种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氨基酸组成合理、矿质元素种类丰富、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含有三萜和多糖等活性物质的食物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固定化酶法合成肉桂醇糖基化衍生物的研究
程歆然, 宗卫勇, 窦文芳
2025, 15 (1): 110-118.
摘要33)   HTML2)    PDF (3121KB)(19)   

络塞是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络塞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从植物中提取,但自然资源有限。利用来自拟南芥的糖基转移酶UGT73C5和来自大豆的蔗糖合酶GmSUS偶联催化,对2种带有His标签的酶进行固定化,偶联催化肉桂醇反应生成络塞,同时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UDPG)的再生。对2种酶分别进行固定,确定了树脂为2 g时分别可固定5 g的UGT73C5粗酶和6 g的GmSUS粗酶,并优化固定化偶联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测定偶联固定化酶可重复稳定反应7个批次,最后采用分批补料策略,络塞的产量可达到15.82 mmol·L-1,转化率为97.5%。反应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推断出反应产物为络塞。固定化酶策略将为双酶偶联合成络塞开辟新前景,并降低游离酶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成本。

新疆2种不同海拔绵羊 EPAS1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生理指标关联分析
董炅, 王世锋, 凯迪日耶·玉苏普, 詹建立, 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
2025, 15 (1): 119-126.
摘要1105)   HTML0)    PDF (1360KB)(56)   

为探究不同海拔新疆地方绵羊EPAS1基因多态性与血红蛋白指标及低氧适应的关联,对79只塔什库尔干羊(海拔4 200 m)和74只多浪羊(海拔1 200 m)EPAS1基因的第9、第16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共检测到7个SNP位点,随后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了血红蛋白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塔什库尔干羊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多浪羊,这表明塔什库尔干羊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适应高海拔引起的低氧环境。同时,EPAS1基因的第9、第16外显子相对保守,氨基酸水平的变异远低于核苷酸水平。此外,多浪羊的遗传信息更为多样,显示出海拔与多态信息含量呈负相关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塔什库尔干羊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分子基础和血液生理指标变化提供了参考。

福建省闽北牧区奶源微生物污染及致病菌耐药情况研究
周双辉
2025, 15 (1): 127-134.
摘要1417)   HTML1)    PDF (737KB)(30)   

为了了解福建省闽北牧场奶源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和奶源中所分离致病菌的耐药性特征,对2023年12月—2024年6月采集自闽北14个牧场的46份大罐奶生牛乳样品开展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计数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克罗诺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等5种致病菌污染情况筛查,同时对试样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46份生牛乳样本的菌落总数平均值为5 500 CFU·mL-1;大肠菌群计数平均值为39 CFU·mL-1。分离出的致病菌总耐药率为63.5%,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为38.3%,克雷伯氏菌耐药率96.6%,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为84.6%。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比率最高,二重耐药及以上致病菌占比93.2%。福建省闽北牧场生牛乳中菌落总数污染风险较低,达到“特级乳”标准。生牛乳中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存在多重耐药风险。

WIPI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罗焱, 洪琪, 梁乐怡, 余诗玥, 陈琼霞, 韩晓芳, 镇鸿燕
2025, 15 (1): 135-141.
摘要31)      PDF (3423KB)(21)   

WD重复结构域磷酸肌醇相互作用蛋白2(WD repeat domain,phosphoinositide interacting 2,WIPI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过度表达,提示WIPI2可能与CRC进展密切相关,但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构建稳定过表达WIPI2的CRC细胞模型,可为深入研究WIPI2在CRC中的效应机制及发现CRC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有力的实验工具。根据人类WIPI2基因序列设计,构建过表达WIPI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CRC细胞,评价重组慢病毒载体提高WIPI2蛋白表达的效果。经基因测序证实重组慢病毒载体的序列与WIPI2目标序列一致,利用293T进行病毒包装后测定重组慢病毒的病毒滴度,GL190-WIPI2的滴度为2.16×108 TU·mL-1;过表达WIPI2稳转细胞株中WIPI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成功构建了WIPI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建立了过表达WIPI2基因的稳转CRC细胞株,为研究WIPI2在CRC中的作用提供了细胞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