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

植物-微生物互作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根瘤菌诱变育种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王艳霞,解志红
2019, 9 (2): 101-107.
摘要197)      PDF (1965KB)(456)   
通过建立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氮素积累,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在不同环境因子的胁迫下具有很强的生态修复潜力,然而根据长期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子限制了这一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诱变育种可以使菌种发生遗传变异,从而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基于此,对高效固氮抗逆根瘤菌诱变育种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根瘤菌诱变育种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固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丁香假单胞杆菌Avr基因与寄主植物R基因的互作研究进展
黄喆,周静,潘素君,刘敬,戴良英,李魏
2019, 9 (2): 108-113.
摘要198)      PDF (1061KB)(478)   
细菌、卵菌以及真菌体内广泛存在着一类分泌蛋白即效应因子(effector),它们在病原微生物和寄主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是否属于亲和性互作,效应因子可分为毒性效应因子(Vir)和无毒效应因子(Avr)。介绍了模式病原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效应因子和寄主植物体内的R基因,阐述了Avr基因与R基因的互作机制,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最后讨论与展望了丁香假单胞杆菌效应因子与植物R基因的互作研究在植物抗病育种上的重要参考价值。
小麦NTL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王培,王凤涛,常洪雷,冯晶,郭青云,蔺瑞明
2019, 9 (2): 114-121.
摘要213)      PDF (6170KB)(475)   
NTL(NAC with transmembrane motif 1-like,NTM1-LIKE)类转录因子是NAC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其特征是除NAC结构域外,C末端具有跨膜结构域。NTL转录因子已被证实在植物发育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小麦中NTLs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对小麦中NTL类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NTLs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其在小麦与亲和条锈菌互作过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小麦中有17个NTLs,属于7个同源群,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NTL转录因子在细胞核、质膜、叶绿体类囊体及内质网膜都有定位信号的出现。此外,部分NTL转录因子的表达受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诱导。研究结果为小麦NTL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侵染滇黄精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陈泽历,杨林毅,陈潞,孙雁,魏朝霞,李永忠,赵明富,文国松
2019, 9 (2): 122-128.
摘要160)      PDF (10227KB)(299)   
滇黄精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应用领域广泛。随着其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野生滇黄精已较为稀少,因而人工种植产业得到发展,但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导致滇黄精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目前对于滇黄精真菌病(如叶斑病、炭疽病、黑斑病等)的研究较多,但尚未有其病毒病的报道。为了明确侵染滇黄精并引起其花叶、叶片皱缩症状的病毒病原,对采集于云南文山的滇黄精病样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AS-ELISA)、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检测。对侵染症状明显的滇黄精病叶进行病毒粒子提纯,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状病毒粒子,大小为(670~760) nm×(9~12) nm。通过DAS-ELISA检测出3份滇黄精病样(DHJ1、DHJ2、DHJ3)汁液与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抗体呈强阳性反应。随后提取DAS-ELISA检测呈阳性的DHJ1病样的总RNA,利用马铃薯Y病毒科特异性简并引物(Sprimer/M4T)进行RT-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序列长为1 609 bp,其中包含588 bp的部分核内含体蛋白b基因(NIb)、864 bp的完整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和157 bp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序列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BCMV大豆分离物(KJ807813)的核苷酸序列和C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9%和100%,与BCMV花生分离物(HM776124)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9%。基于CP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与已报道的BCMV中国大豆分离物(KJ807813)、花生分离物(HM776124)亲缘关系最近,聚类为一簇。这是首次报道病毒侵染黄精属植物,将其命名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滇黄精分离物(BCMV-DHJ1),表明菜豆普通花叶病毒能自然侵染滇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