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
生物技术进展
2011年 第1卷 第2期
发布日期:2011-08-25
热点观点
进展评述
-
作物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
童继平,韩傲男,王胜军,刘学军,苏京平
-
2011 Vol. 1 (2):
98-104.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1.02.04
-
摘要 (
)
PDF
(614KB)(
)
-
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传统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把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数量性状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发展很快,先后提出单标记分析法、区间作图法及复合区间作图法等。目前,作物QTL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主效QTL基因已被相继克隆成功,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热门领域。
研究论文
-
非生物逆境胁迫下ZmCIPK10基因表达分析
-
赵晋锋,余爱丽,王寒玉,杜艳伟,王高鸿,常海霞
-
2011 Vol. 1 (2):
130-134.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1.02.09
-
摘要 (
)
PDF
(418KB)(
)
-
干旱、高盐、低温、高温等非生物逆境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参与逆境胁迫应答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从玉米中克隆了一个CIPK蛋白激酶基因,暂时命名为ZmCIPK10。该基因全长2 730 bp,转录长度2 100 bp,编码438个氨基酸。顺式元件分析发现在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ABRE、HSE、TC-rich repeats等推测的逆境顺势元件。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ZmCIPK10在干旱、低温、盐胁迫下表达量上调,在ABA、高温胁迫下表达量下调。研究结果初步证实ZmCIPK10基因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为ZmCIPK10参与植物逆境信号途径及其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与方法
-
以根为外植体建立大蒜的组织培养体系
-
唐巧玲,王旭静,王志兴
-
2011 Vol. 1 (2):
140-145.
DOI:10.3969/j.issn.2095-2341.2011.02.11
-
摘要 (
)
PDF
(560KB)(
)
-
以国内4个大蒜栽培品种为材料,建立了以根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将蒜瓣去皮后灭菌消毒,萌发后选取苗龄为5~7 d的无菌苗的根接种到含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发现MS+2,4-D 1 mg/L+2ip 0.1 mg/L组合愈伤诱导效率最高,平均为56.06%;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培养,选取胚性愈伤组织置于不同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3个月后可见小芽产生,分化培养基为MS+KT 1 mg/L时,植株再生效率最高,平均达到35.0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根为外植体的高效的大蒜愈伤诱导和再生体系,为大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