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进展

• 序 •    下一篇

搭建中国硒方阵,燃起中国硒力量

赵其国1,尹雪斌2   

  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7-09-25 发布日期:2017-11-24

  • Online:2017-09-25 Published:2017-11-24

摘要:

      今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11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上,来自全球41个国家的330位代表中1/4来自中国,近30位中国学者在大会上分享了硒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天然生物营养强化计划(Natural Biofortification Program, NBP)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热烈回应。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提议组成“中国方阵”,发出“中国声音”。硒,作为一个在生命体中只占千万分之一的微量元素,正在树起“中国信心”,燃起“中国力量”。

      1817年,贝采利乌斯在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间,一次寻根问底式的发现,让硒进入了人类的视野。但在硒被发现后不久,就被证实只要很低的剂量就能使老鼠致死。直到二战时期,针对德军士兵的肝坏死寻找治疗办法时,德国科学家施瓦茨才意外发现了比维生素E、含硫氨基酸更加有效的“第三因子”——硒,从此拉开了对硒再认识的序幕。此后20年,硒的研究与发现一度非常活跃和迅速,直到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类和动物的必需元素。

      硒的传奇而波折的研究历程,在此后的四五十年中再也没有停息过。先是1983-1996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Clark教授观察到硒对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正是这一发现,使硒能抗癌的观点深入人心,快速传遍全球。然而,不久后另一小组的美国科学家却未能观察到任何显著差异。在硒缺乏较为普遍的中国,则先后在江苏、河南观察到与Clark教授相近的现象。其实,这些看似矛盾、又彼此独立、可信的结果,正说明我们对于硒的深入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往的“矛盾性”结果可能缘于人群的硒基础摄入水平、硒补充剂的形态、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等的差异。

      硒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全世界国家中最多的。这跟中国独特的“硒情”有关。在中国,硒的极度缺乏导致了克山病,在20世纪70年代的黑龙江克山县,人们每天硒的摄入量最低只有7 mg,不及现在一碗富硒大米的硒含量。在中国,硒的过高摄入也曾导致人畜的“硒中毒”。在研究这些现象的过程中,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科学厘定出人体的适宜日硒摄入量,划定的多条界线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这为中国硒学研究的世界影响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除了少量硒极度缺乏和过剩的地区外,更多的人群其硒摄入低于推荐的日硒摄入量。根据最早的统计,我国有72%的土壤硒含量较低,2/3的人群缺硒,这是按照每日50 μg的硒摄入量做出的估计。如果根据最新每日60 μg的推荐摄入量来看,低于推荐值的缺硒人群比例预计在80%左右。为了解决这种“隐性饥饿”问题,功能农业的概念在2008年前后被提出。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希望通过科学、主动地干预,使人们的食物中定量提高所缺乏的元素,比如硒。在功能农业提出后的10年中,山西、广西两省以及恩施等天然富硒区开展了规模化实践。

      未来,面对中国硒学研究的新需求、新热潮,有限而宝贵的科研资源应该被更好地组织起来,以便聚焦在一些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协同式开展工作。正是这样的初衷,中国硒学会被科学家们提议成立。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学者组成首届执行委员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秘书处,轮值筹划年度会议及活动,面向全国同行,服务学科发展。本次纪念硒发现200周年的“一刊一会”活动,就是中国硒学群体集体智慧的一次展示。希望藉此,抓住世界硒学的“中国机遇”,搭建世界影响的“中国方阵”,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让硒造福全人类!